反射鍋面設計的很大,直徑定在了1.5米。
為了方便挪動,林禎把反射面設計成四段拼接可折疊型。
折疊起來就是個大扇面。
下雨了可以拿進屋里,在路上也方便了運輸。
反射面由一層薄鐵皮做底,上面扣上500塊小玻璃鏡子。
這些玻璃鏡子可自主拆卸。
損壞了直接換上新的反光玻璃就行,增加了使用壽命。
底座可以左右旋轉,使太陽灶能像向日葵一樣追著太陽。
太陽灶沒有什么大的技術含量,設計時唯一的難題是每塊鏡面的反射角度問題。
但這點難題對林禎來說根本不算是什么。
連系統輔助都沒有啟用,林禎就把每塊反光玻璃的角度給計算好了。
接下來唯一的難題就是對放射鍋面每個小格柵的角度定型。
如果要大批量快速生產,必須制造出一套模具,以整體沖壓的方式量產最效率。
其次是制造出十幾套夾具,讓鈑金工人對反射鍋面手動定型。
只要反射面定型成功,扣上反光玻璃,放上鋁壺或蒸鍋,就能立即加熱。
現在還處于研制初期,至于后期會采用什么方式量產,全在上級結合實際情況做決定。
林禎需要做的,就是趕緊制造出樣品。
好在他的技能都達到了8級,只挑了幾個熟練工人做助理,就能在短時間里完成。
半個月后。
一個直徑1.5米,可左右轉轉的反射鍋面被林禎制造了出來。
之所以用了這么長的時間,是上級給了一個月的期限。
在上級認為,一個全新的產品能在一個月里做出樣品,已經是相當趕了。
如果林禎在三天里做出來,不想離開軋鋼廠也不行了,肯定會被調走。
自己好不容易經營的人際關系,可不能說丟就丟。
不管工作還是生活,有時候該慢的必須得慢。
緊緩有序,能自己掌握節奏,才叫穩定。
暖瓶廠送來了一個外觀漆黑的鋁壺,裝滿水是三斤。
本來要送個能盛五斤水的大鋁壺,被林禎直接打回去了。
心想你是生怕我把水燒開了啊?咋不送個容量十斤的?
林禎氣得逮著交接的人員就是一頓呲。
“又不是澡堂子,誰家一燒水就是5斤啊?送這么大干啥?沒看我的要求嗎?你們要是配不上合適的規格,我們直接找鋁廠定制!”
玻璃廠就比較規矩了,500塊玻璃規格誤差都在2毫米以下。
另外又送來了100塊替補的。
正午吃飯的時候,剛好是大晴天。
林禎在食堂門口做起了樣品試驗,引來了里三層外三層的圍觀。
第一次聽說用太陽燒開水,工人們都想見識一下歷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