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知行觀真正的正解,乃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沈云皺眉,默默念叨著這個名字。
“不錯,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便是知。”方昊點頭說道。
這個觀點,其實本就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針對的也是朱熹的先知后行觀。
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和懂!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再一次的,方昊又讓沈家人驚呆,傻眼了。
知行合一的大論,首次在大夏王朝乃至九洲大陸綻放!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后。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
“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
“知行合一,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方昊說的很理直氣壯,甚至完全不需要思索。
腦海中的記載很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說。他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的良知,認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
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惡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
他聲明: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他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
當這些東西一說出來的時候,沈云這位當世大儒徹底驚呆了!
若是說方昊批判否決他的學說的話,他還有些不相信,認為是胡言亂語,信口開河。
但當這知行合一一出后,他驚呆了。
也真正信服了。
這一刻,在這位老大儒心中,波濤洶涌,駭浪滔天!
看向這個一直不曾在意,甚至怨恨的親外甥,滿是不可思議。
這種東西,絕對不是普通人交出來的內容。
而是應該真正的大徹大悟才能得到的學說。
他不得不承認,知行合一,才是正解。
但越是如此,他這位老大儒越是心中難受。
甚至,渾身都顫抖了起來。
“父親!”沈青山等人連忙上前扶住,顯得頗為惱怒。
“昊兒,還不趕緊給你外公道歉!”沈清更是嬌斥一聲,責怪了起來。
更不要說咋呼個不停,甚至不斷喊人要把方昊打斷腿,撕爛嘴的沈平了。
然而,方昊紋絲不動。
終于,足足過了許久后,老爺子是徹底反應過來了一些,煞白的臉上帶著一股極大的失落感。
鄭重的,對著方昊躬身行了一禮。
沈青山等人攔都攔不住,更是驚呆!
“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