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泰與鄭清之相談甚歡。
在交談中,作為主戰派的宋朝丞相鄭清之,受到趙泰的影響,確定了自己的執政方略。
總結起來,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援金、備戰、伺機收復中原!”
在歷史上,鄭清之在接任史彌遠的位置后,也曾經積極主戰,推動了“端平入洛”,可惜宋軍因為準備不足,加上主和派的掣肘,沒有實現“據關、守河、復三京”的目標,反而被蒙古人擊敗。
趙泰與鄭清之達成共識,認為蒙宋之間必有一戰。
在這個共識之下,所有的計劃都是圍繞著,為蒙宋戰爭做準備而展開。
趙泰認為“端平入洛”之所以失敗,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便是宋蒙聯合滅金,宋軍配合蒙軍攻陷蔡州,滅亡了金國。
這固然一雪靖康之恥,戰術上獲得勝利,可戰略上卻是失敗,他也使得宋軍入洛時,得不到河南境內,金國殘余勢力的支持。
金國雖是異族入主中原,可是百年時間,已經一定程度漢化,而金國境內的百姓,與南宋分離百年,對于金國也有了一定的認同感。
第二個原因,便是南宋準則不足,趙范、趙葵立功心切,派急于占據河南,接手金國經營多年的潼關黃河防線,倉促出兵進入中原。
此時中原被蒙古人破壞,宋軍訓練和準備不足,進入洛陽后發現西京洛陽人口不足三百戶,軍隊無法就地獲得補給,后勤又跟不上,作戰遂即失敗。
第三個原因,便是南宋內部的問題,意志不夠堅定,主戰主和左右搖擺,遇見挫折就改弦更張,沒有全力去執行一個策略。
在端平入洛時,四川的趙彥吶,京湖的史嵩之,都沒有配合主戰派出兵。
京湖方面能夠給進攻蔡州的蒙軍,運去三十萬石糧草,卻不愿運糧給汴京,南宋內部黨爭,導致沒有協調,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趙泰總結了經驗,便提出了針對性的方案,他拿到宋援后,便準備回金國,借助宋朝的錢糧,培養自己的人馬。
趙泰覺得南宋“端平入洛”的方略,并沒有錯,只是執行出了問題。
因為在蒙古滅金后,蒙古謀臣耶律楚材,立刻向窩闊臺呈報《平南之策》,“先謀犯蜀、順流而下窺江南”。
在南宋發起端平入洛的同月,窩闊臺便召開諸王大會,并對王公們說,“如今中原,西夏,高麗,回鶻諸國盡滅,惟東南一隅,還沒有被征服。本汗欲率兵滅之,你們等以為何如?”
由此可見,蒙古滅金后,馬不停蹄的便上馬了滅宋的計劃。
因此南宋方面,“據關、守河、恢復三京”的戰略,并沒有錯。
金國人靠著潼關和黃河防線,擋了蒙古人十多年,南宋如果迅速收復河南,便能加大戰略縱深,遲滯蒙軍的進攻,使得南宋擁有更多戰略縱深,從而擋住蒙古的進攻。
如果趙泰能夠在金國養兵數萬,提前準備糧食,那么等金國滅亡后,便能夠迅速配合宋軍收復河南。
這樣一來就能改變宋軍入洛的結局,南宋在戰略上,便不會那么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