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彌遠乘坐馬車,來到宮門前,便見四木三兇等一眾黨羽,已經提前抵達。
此時原本繁榮安寧的臨安府已陷入恐懼當中,太平多年的南宋百姓,彷佛一下又記起了當年金軍南下時的情景,心中充滿了恐懼。
蒙古人剛渡過淮河,還沒抵達揚州,便有人在臨安散播謠言,說蒙古大軍已經飲馬長江,馬上就要渡江殺到臨安。
這讓過慣安逸日子的臨安百姓,陷入慌亂,不少人拖家帶口地離開臨安,去投奔鄉下的親友。
皇宮內,大宋官家趙昀,也被這個消息嚇了一跳。
前些天,趙昀收到前線的奏報,說蒙古人可能會南下。
當時趙昀立刻召見鄭清之,而鄭清之則向他保證,有淮河天險在,蒙古人攻不進來。
可誰知沒兩天的工夫,便有消息說蒙古人已經打到揚州,馬上就要渡過長江,直接把鄭清之的臉打腫。
這讓趙昀想起當年金兵攻入江南,“搜山檢海捉高宗”之事,讓年輕的皇帝有些不安,內心主戰的意志,便有些動搖了。
“史相!”李知孝微笑上前,扶史彌遠下了馬車。
史彌遠杵著拐杖,“哼,老夫早就說過,鄭清之不行,主戰派做事不顧后果,會危害社稷,可是陛下卻不聽。如今果然釀成大禍!”
李知孝忙附和道:“鄭清之非要聯金抗蒙,激怒蒙古人,導致蒙古人發起進攻,讓百姓受苦。現在蒙古人就要打過長江,朝廷還是需要史相來收拾殘局啊!”
眾多大臣都是點頭附和,批評起鄭清之的政策,認為朝廷不該得罪蒙古。
李知孝隨即對眾人道:“待會面圣,你們就這么說。為了大宋社稷,也為臨安地安寧,鄭清之必須下野。”
史彌遠給蒙古提供情報之事,只有極少數心腹知道,他不可能告訴屬下所有大臣。
如果讓朝臣知道,甚至史黨的官員知道,他的名聲都會臭掉。
畢竟絕大多數史黨都是主和派,他們與主戰派一樣,都是從宋朝的利益出發,都是希望宋朝好,認為主和有利益宋朝發展,而不是為了出賣宋朝。
史彌遠則不同,他現在已經成為投降派,是從自己利益出發,出賣宋朝的利益。
自從鄭清之上臺后,史彌遠的府門前就冷清了不少,而這讓一個習慣被眾星捧月的人,感到非常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