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最怕什么?清白。這件事說得不好就是毀清白的事,他能不怕嗎?
“去吧,我不怪你不跟我商量。但是,以后行事之前千萬要記得三思,為自己謀利無可厚非,但不能建立在自己人的損失之上,方以智是自己人,是與你父親齊名的‘四公子’之一,不是外人。”楊子正揮了揮手,陳維崧磕了三個響頭后就離去了。
他磕這個頭是謝楊子正不驅他出門墻之恩,換成別人這是巨大的道德問題,重則驅出門墻的。
而楊子正并沒有打算什么因此事開除陳維崧弟子的身份,人孰能無過?說起來這事也是方以智給了陳維崧誤判的迷惑。
當方以智一直打聽科學之事,那陳維崧當然就心動了,覺得如此喜愛科學的大才子真是少有,為什么不拉過來呢?
這才造成陳維崧的行為。
說白了這是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只是陳維崧沒有意識到這會讓名聲顯赫的‘四公子’方以智會變身敗名裂,甚至有身家性命之危,不僅是他,還會危及他的家人。
如果說僅以一人之私利將自己人陷入身敗名裂之境,也陷入性命之危當中,這要是傳出去,他陳維崧是什么人?
只是利益蒙蔽了陳維崧的雙眼,使他做了不該做的事。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一切都是陳維崧的私下想法,以為是這樣。但如果方以智自己不主動,又怎么會讓陳維崧敢如此大膽呢?
證明方以智自己也是對科學心動了,對儒學之流動搖了,這才造成如此局面。
所以,楊子正不會怪陳維崧,反而如果這件事處理好了,以后陳維崧做事會更穩妥。
……
“老爺,該歇息了。”北京方宅內,方以智在侍從的催促下仍未有打算休息的想法,他擺了擺手示意侍從退去,他依然還在思索。
他收到了楊子正的信兩天了,他依然下不了決定做哪種決定,寫哪種奏折。
雖然皇帝沒有催促他,但他也不敢拖太久,畢竟都過去半個多月了,再不上書那就是他的問題了。
想了想,他還是如實的把楊子正兩條復強建議寫上,同時也聲明這不是他的意見,而是科學楊子正的想法。
甚至他都想把楊子正的原信給呈給皇帝,這是他一個很大的沖動。
之所以這么做,不是他不想斷了功名與前程,而是他不能搶楊子正的名頭。方以智甚至認為,如果皇上采納楊子正的建議或許可以把楊子正拉回來,來幫助大明重新強大。
他覺得楊子正是大才,但是卻對大明過于悲觀了,大明還是有救的,還是可救的,他希望能要楊子正與皇帝之間搭起一道橋梁,讓雙方合作起來,說不定是另一番景象。
如果楊子正能知道方以智這樣的想法,他會驚掉下巴的,竟然想讓他救大明?怎么可能。
可惜,方以智與陳維崧犯了同樣的錯,兩人都在做自以為正確的事。
方以智下了定決心后,便開始寫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