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這日陽光明媚,驕陽似火……有點廢話,安南只要不下雨都是陽光明媚,而這驕陽不僅似火,還似超高溫的爐火。
中華科學學堂能容納1500人的大禮堂里有一千多名穿著統一白色襯衫藍色褲子黑色涼鞋的學子們卻都整整齊齊的坐在這里,怕這么多學子們聚集在一起中暑,楊子正特意研發了一款風扇。
利用高溫蒸汽驅動的大風扇,這個很簡單,就是讓鑄造廠造一個跟蒸餾鍋一樣的密封大鐵桶,然后利用長長的竹管連接到大風扇一頭密封的小轉輪上。
而露在外面的大轉輪裝著大扇頁,密封的小轉輪被蒸汽吹著飛速轉動,外面的大轉輪也帶著大扇頁飛速轉動。
這個神奇的發明頓時讓最早沒進禮堂前的科學學子們好奇的圍著團團轉,幸好有人維持秩序,要不然會把好不容易接上竹管給踩爆。
這是變相的進入到了蒸汽機時代?
也算吧,畢竟不一定是讓蒸汽推著氣缸運動就叫蒸汽時代,利用高壓鍋的原理把蒸汽驅動個小轉輪是沒有問題的。
這也由此引發了學生們好奇如何運用蒸汽的學習熱情。
特別是原泰州學派的數十人已經迷上了這個蒸汽的東西,他們也由此提前學習了力學的一些知識。
原來平時煮飯、燒水所產生的蒸汽通過密封壓縮后會產生如此的能量,楊子正甚至還給他們演示了一個粗糙版的蒸汽機。
用幾節竹筒做的,就是讓蒸汽進入其中讓竹筒內的活塞運動,解釋了鍋爐與冷水噴水閥門與排水閥門的作用,活塞的作用等。
然后他又在活塞外面做了一個轉動軸,就可以帶動一個轉動軸不停的轉動風扇頁。
楊子正告訴他們,這是通過熱力轉化為機械動力的過程。
通過柴火的熱力將水氣化,然后氣化后的水蒸汽產生了一個變化,這個變化就是楊子正之前提過的熱脹冷縮原理。
蒸汽在密封的空間內膨脹,從而推動活塞運動轉化為機械力。
楊子正告訴他們這個裝置不僅可以拿來驅動風扇,還能代替人來驅動其它的機器,比如紡織機,紡織機要人來紡,如果用這個代替了人搖紡織,那速度將會是多快?
還可以代替馬來驅動車子,代替人來搖槳,船會行得更快……
當然,前提是能夠造出那樣的蒸汽機,現在的蒸汽機材料是不過關的,活塞的密封效果也不好。
弄得不好就容易炸爐,正如楊子正演示的那樣,一個竹筒很快就炸開了。
他們做的這個蒸汽風扇,實驗了好多次也不能做到完全的不泄氣,實際是到處都在泄氣的,因為再好的材料堵上去都會被沖開。
但哪怕就是泄了氣,風扇依然能驅動,這才是讓學生們震撼的地方。
不僅學生們震撼,就是中華郵行的高管們第一次看到也是震撼不已,他們只知道楊子正最近幾天帶著學生們在做什么東西,但從未想到做出來的東西如此讓人驚喜。
有了這東西只需要一個燒火的,這風扇就一直轉下去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