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序和青葉分別站在前后兩端的兩個灶臺前。
姜序站在靠近門這邊,手邊擺著的是早已包好的一盤白白的小包子。
他活動活動手掌,再次在心中過了一遍煎包的全過程。
水煎包對于火候時限的要求極高。
火大了,火小了,少煎半分鐘,多煎半分鐘,包子的口感口味都是截然不同。
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包子底部的焦化層。
不過這些對于烹飪技巧達到火候境的姜序來講反而是小問題。
倒油,搖勻,點火,熱鍋。
將一個個嬰兒拳頭大小的包子平均的擺放在平底鍋中。
沒一會,變得炙熱的鍋底將熱量傳遞到上層的油液,并開始與包子的底面發生滋滋的焦響。
灶臺燃起的火焰并不均勻,時常會有躍動。
姜序顛起把柄,在他的手中,漆黑的平底鍋仿佛一彎扁舟,蕩漾在火焰的池塘中,左右巡回,依然維持平穩。
表現在實際,就是每一個包子的底部受熱都極為均勻,焦化的進度基本相同,不會出現有的包子已經焦黑,有的才剛剛泛黃的情況。
顛著平底鍋,姜序集中精神,聆聽著鍋中細微的噼啪聲響。
水煎包,水煎包,顧名思義,也能知道,這種包子是帶水煎制的。
在所有的包子底部都達到淺黃色的焦化后,姜序右手迅速提起開水,倒入鍋中,恰好漫過包子底部。
滋啦~啪啪~
熱油與熱水混合,仿佛爆炸一般,蒸騰起滾滾白色霧氣。
姜序眼疾手快,直接就將鍋蓋蓋上,隔絕了水蒸汽外泄。
在水分蒸干前的一段時間,都不用他怎么管了。
趁著空隙,姜序去洗了一點蔥花,切段備用。
咕嚕咕嚕~
開水沸騰,化作蒸汽,一部分在鍋蓋頂又凝聚成液珠滑落,如此反復。
還有一部分的水汽則通過鍋蓋頂的氣孔跑走。
在高溫的作用下,面皮在膨脹,成熟。
原本包子與包子之間留下的空隙被填充。
透過掛滿液珠的玻璃蓋頂,可以看見,一個個包子變得圓鼓鼓的,極為可愛。
大概十分鐘后,水分漸漸烘干。
油液并未被水蒸氣全部帶走,漸漸分離出來,部分留在了鍋底,開始二次煎制包子底面。
但由于還有水分,油水混合,仿佛無數小爆竹在滋啦炸響,極大的影響了姜序的聽感。
現在的他,要用嗅覺來判定包子的熟成狀況。
吸進一股帶著面香與焦香的熱氣。
姜序點點頭,猛地揭開鍋蓋,一大股騰騰的淡白熱氣撲面而來。
姜序抓起蔥花洋洋一灑,趁著熱氣沒有泄露多少,立刻又將蓋子蓋上。
不一會,從鍋蓋的排氣孔中,一股混雜著蔥香,面香與焦香的味道。
火候,完美。
姜序眼神一亮,咔一下,將火關掉。
而另一邊,青葉也打開了蓋子,往里面倒了一碗神秘的調料,等了一會才關火。
三分鐘后。
三碗熬制濃稠,散發著小米清香的熱粥,一人面前一碗。
一鍋煎餃,一鍋煎包,擺在桌子中央。
今天的晚餐,正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