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心,我會慢慢給這孩子做通工作的,一定讓她代替建國去。”
聽到母親的哀求聲。
馮慧珍知道這一次的機會,其實對于他們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變,而當年就是因為自己被馮改花在耳朵邊兒一直念叨大伯和大伯母,兩個人黑了心眼兒。
自己家的兒子舍不得去大西北的農場插隊,反而讓她這個隔了房的侄女兒,去代替她兒子插隊。
那農場插隊能是什么好事兒。
但凡去到那邊的知青直接就變成了農民。
同樣是當農民在那荒無人煙的大西北當農民,和在自家村里當農民,那能是一回事嗎?
舍家撇業的。
再說一個十五歲的小姑娘家家,誰知道去了那邊要吃多少苦。
當初的自己耳根子軟,也生怕受罪,所以鬧騰的認為大伯和大伯母要害自己,直接跳了河。
自己醒來之后還不依不饒,要死要活的鬧騰指著鼻子罵大伯母是個黑心肝的。
也因為這件事情,讓大伯和大伯母在村兒里丟盡了臉面。
這件事情只好作罷。
最后就是馮改花毛遂自薦,跑到大伯大伯母那邊,愿意幫著建國表哥去下鄉插隊。
馮改花不光得到了大伯和大伯母的賞識,補貼的錢每個月從五塊錢直接漲到了十塊錢,而且后來插隊之后,靠著大伯大伯母的關系,也是第一個回城安排工作的。
甚至家里的哥哥,姐姐也受益于大伯和大伯母的幫助全都進了城,當了工人。
也是因為這一次的事情,弄得一向和母親比較親近的大伯母反而怨恨了他們家,和他們家的關系越走越遠。
那個時候馮慧珍一心一意,只是覺得母親就是想賣女兒來換取糧食。
沒把自己當成親生的女兒。
卻不知道三個月之后母親檢查已經得了腎病。
家里窮的叮當響,母親最后沒錢看病就是那么活活給拖死的。
母親去世之后,家里的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全都怨恨是自己害死了母親。
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根本不是母親的親生女兒,而是父親原來的戰友托付給父親的女兒。
從此以后,哥哥,姐姐和自己斷絕了關系,老死不相往來。
那個時候的馮慧珍一直認為母親虧待了自己,甚至哥哥,姐姐也是。
就是因為自己不是親生的,才故意要讓自己頂替下鄉插隊,她再苦再累,也再也沒有去求過哥哥,姐姐,覺得自己對得起良心。
可是等到若干年后,馮慧珍辛辛苦苦的掙扎,已經算是事業有成的時候。
某一天遇到了大伯母的時候,從大伯母嘴里才知道。
能頂替建國哥是因為自己的年齡合適,當時哥哥,姐姐都想搶著去頂替,可是人家上面是有要求的,如果不是萬不得已,母親是萬萬不會把自己送出去的。
當時母親和大伯大伯母已經說好了,自己去頂替建國表哥插隊幾年。
作為回報回城的事情,大伯和大伯母一定幫自己安排好,甚至還可以幫她安排進廠的工作。
就是看在這工作的份兒上,母親才決定讓她插隊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