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他們碰到了不少上山去打野菜的村里人,不過都是村兒里的年輕人。
看到馮慧珍不少人紛紛跟她打招呼。
“慧珍,去撿野菜啊?”
“是啊!”
“半山腰那里有不少。”
“砍柴的柴刀沒有吧?完了你問隊長去要兩把。要不然光剪的那幾根細柴火不夠用。”
“好啊,好啊。”
“我跟你說,往后山走,后山還有不少好東西,有時候下雨之后能碰到木耳和蘑菇。”
“謝謝,謝謝。”
“謝啥謝,那么客氣干啥!咱們也算是自己人。”
認識的不認識的,一個個活像事件了自家親戚一樣,對著馮慧珍親切又熱情。
讓所有人對馮慧珍刮目相看主要原因,是所有人都知道知青點兒里的那個馮慧珍居然也是農村人和他們一樣。
本能地就把馮慧珍當成了他們一樣的人。
馮慧珍苦笑,這樣在知青點兒,恐怕更得被別人排擠。
可是這是大家的好意,能融入一個新的環境當中,這可不容易。
不過好在熱情歸熱情,人家也不強迫馮慧珍非要和他們相跟。
馮慧珍和劉雪梅她們四個人來到了后山。
主要前面半山腰上有不少人在那里找野菜,人太多了,所以他們想找點人少的地方。
卻沒成想,三個男知青還跟在他們身后。
發覺馮慧珍回頭看他們,男知青的臉漲得更是通紅。
“我們……我們三個不認識野菜。”
聲音低得和蚊子叫一樣。
馮慧珍恍然大悟,不能把所有人當成和她一樣。
畢竟上輩子她也是活了幾十歲的人。
劉雪梅大大咧咧地說,“我們也不認識,可是我沒有馮慧珍啊,沒想到馮慧珍你就是個寶藏,啥也會。我們最明智的就是和你在一起。”
得意揚揚的伸手攔攬住了馮慧珍的肩膀。
一副哥倆好的樣子。
“我好好教你們認認野菜,咱們糧食那么少,就得靠這些野菜補充一些,不然的話真的是要餓肚子的,現在只是除草,過一段時間到了秋收的時候。
地里搶收的那幾天的活兒特別重。你們要是自己做飯的話,最近能少吃一點,就少吃一點兒糧食,留到最后秋收那幾天用,不然的話頂不下來。”
馮慧珍也沒吝嗇,這可是經驗之談,每年秋收那是最出苦力的時候。
三個男知青聽了這話,互相看了一眼,似乎商量了什么。
“馮慧珍,我知道你們四個女知青一起搭伙吃飯,我們三個男知青實在是不會做飯。而且也不會安排這些,我們就是想請求能不能加入你們。
咱們大家一起搭伙吃飯,我們不會做飯,你們會做飯,可是我們能干其他活兒。比如說這上山撿柴,打水什么的,我們都能干。”
說話的男知青叫王順。
戴著一副黑邊眼鏡兒,一看文質彬彬。
能看得出來三個男知青,應該是一個地方來的。
不然不能推王順出來說話,顯然他們統一了意見。
馮慧珍笑了笑,“你們的意見挺好,不過等我們回去商量一下再給你們答復,好不好?這件事不可能,我一個人做主。”
這個事情肯定得商量一下。
遠遠的馮慧珍就看到了地上的一大片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