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一個人頭可以分配一千八百多斤糧食。
要是這么一看的話,糧食的確是不少。
不過有一些人口多的人家只有一個人出工去做衣服。
家里大大小小十幾口人,糧食勻下來,一個人頭上可能也就是一百多斤。
當然有一些人家出了兩個三個人加工衣服,那就不一樣了,總之,按照目前的這種算法,家家戶戶都是喜滋滋。
可是村里還有一百多戶人家,根本就沒有出勞力去加工衣服。
不是他們不想干,是家里沒有能干的。
比如說五保戶或者是家里根本沒有女主人。
死了媳婦兒或者一家子全是禿小子。
照這么算下來,這些人那是欲哭無淚。
王大壯急忙拍拍手。
“咱們還是老規矩。這么一大筆糧食肯定要扣下來,一部分留在咱們村的倉庫里。而且去年是災年,又經過了一冬天的雪災。
大家心里清楚誰的日子都不好過。
大家沒什么怨言吧?”
王大壯要扣下至少1/3的糧食,留在生產隊里。
這和當初扣下1/3的服裝加工費留在村里當做集體資金,這都是上面明文規定的。
大家立馬一致贊同。
“隊長,這還用說啥,這是老規矩俺們懂,就算是交完公糧,村兒里不是照樣得扣一部分。”
大家毫無異議開始分糧。
馮慧珍他們知青點的知青大概是所有人里最招人羨慕的。
知青都是獨立個體,而他們都參加了這一次的勞動。
雖然分工不同,可是就算是干活最少的男知青。
畢竟在做衣服的工序里面,他們最多就干點體力活,或者是剪線頭什么的。
可是每一個人都分到了二百多斤糧食。
女知青們做衣服自然不如生產隊里那些大嬸兒和大媽做得又快又好。
不過他們也依然一個人能分到五百多斤糧食。
自然不能和村里的那些大嬸和大媽比。
但是依然一個個心滿意足。
女知青能分到五百多斤糧食,簡直像是天上掉餡餅一樣。
每個人喜氣洋洋的,往回扛糧食。
大多數都跟生產隊里借了獨輪車。
馮慧珍,劉雪梅和張秀云三個人足足分回來1600斤糧食。
這一次他們可是憑自己勞動所得。
純靠自己手藝掙來的。
“慧珍,一會兒讓我們家三個小子過去幫你們送糧食到窯洞那邊去。你們就不用管了,只要簽字,我讓他們去裝車。”
王大壯囑咐馮慧珍,丫頭幫了這么他們這么天大的忙,還用得著這丫頭出力?
自家的幾個壯勞力是干什么用的?
村里其他人一聽這話,急忙紛紛表態,“讓我家男人去!”
“他們幾個大男人家的,還能讓女孩子家家的干這么重的體力活兒。”
“我兒子和他爹都能去。”
“沒事兒,沒事兒。隊長,各位大叔大媽大嬸兒,我們自己來。大家能吃了的苦,我們也一樣能吃,別小看我們三個人。”
馮慧珍急忙表態,大家對他們好,可是他們不能恃寵而驕。
其他人幾乎是把他們三個人給攆走了。
“你就別說了,這么一點兒的小事兒,還用得著你們干?慧珍,剛才有人來找你,應該去知青點兒了。”
“你快回去看看。”
馮慧珍只好和劉雪梅還是張秀云一塊兒回了知青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