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注意輕徭薄賦,徭役的徵發不奪民時;同時太宗崇尚節儉,曾遣散宮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貢,從而農業及民生得以不斷發展。
救災恤貧
隋末唐初天下大亂,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唐太宗招撫流亡回鄉,授田給予耕作,以安定民生。唐初關中連年災荒,太宗即開倉賑濟災民,又準百姓就食他州;且拿出御府金帛,為災民贖回賣出子女,使災民得以度過荒年。
扶持商業
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中國君主專制王朝的經濟特征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君主專制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不歧視商業的君主專制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唐太宗的高瞻遠矚之處。在他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后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
唐朝的強盛給統治者在對外關系上帶來了無比的自信,因而唐朝開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絲綢之路貿易興盛,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唐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不絕于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
自漢開辟的“絲綢之路”一直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于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科技
王孝通,唐朝數學家兼天文學家,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三次代數方程解法的數學家。
孫思邈,唐朝醫學家,時人尊為藥王,著有《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
呂才,唐朝自然科學家、哲學家、全才。著有本土因明邏輯學著作。
李淳風,唐朝數學家、天文學家,貞觀七年(633年),李淳風通過改進傳統渾儀,創造性的在赤道環上增加了黃道環和白道環,研制出當時絕無僅有的“三重環”渾天儀,名為渾天黃道儀。貞觀十五年(641年)撰研究渾天儀的《法象志》[5]。注釋《算經十書、《推背圖》、《典章文物志》、《秘閣錄》、《乙巳占》等書。指出《戊寅元歷》的錯誤。又以劉焯的《皇極歷》為據,編成《麟德歷》。麟德二年(665年),改用李淳風的《麟德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