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
唐太宗時期加強了對西域等地區的管轄,還加強了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
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并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即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后喧賓奪主。僅這一點就說明貞觀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強的土地,不擔心外來文化把自己淹沒。貞觀王朝的國民素質是如此之高,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來主義”,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國民氣度和王者風范。外國人在中國就象中國人在自己家里一樣,享有和中國人一樣的公民權力,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從政當官。來自中亞和東亞各國的僑民就有不少在中國擔任官職的,有的還擔任部長級高級官員。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后,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于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
文化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鼓勵四方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
設館興學
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學館,有十八學士,即位後更在京設弘文館,徵集圖書二萬余卷;同時重建地方州縣學校,擴充京師國子監,延聘名儒出任學官,生員多至萬人,并接受新羅、吐蕃、日本等的君長皆派子弟來華求學,由是時文教生員背景多元,復興卓然有成。
撰經修史
命孔穎達等人修定《五經正義》,統一南北經學;又置國史館,由宰相監修前朝國史,開官修歷史的風氣。
太宗戮力復興文教,獎勵學術,外國君長如高句麗、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來唐留學,使唐代學術文化傳播四方。東亞各國尤以日本、高麗為甚,深受唐文化影響。
社會
貞觀王朝的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