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璟黑著臉聽著眾人的調侃,心中一陣腹誹這些人為老不尊,就當聽不到他們說的話,輕哼了一聲便是閉上了雙眼。
永熙帝來了之后,其實眾人也就收起了調笑賈璟的心思,畢竟還有正事等著他們呢,韃靼入侵這件事最近鬧得大家都是有些不安生。
所以也沒什么閑散事了,上朝之后第一件事便是議論北面戰況,宣府和朝廷失聯已經有段時間了,但是根據前線斥候的探報,宣府現在并沒有受到攻擊,所以基本上大家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兒了。
這就是韃靼人在等著議和,所以今天的議論的也是這一點,該不該議和,怎么議和,如果不議和的話,開打彼此之間有幾分勝算。
當然不可能上來就都說議和,所以永熙帝還是問了五軍都督府的意見,宋清代表五軍都督府上前說了前幾天四位都督商量的結果。
在聽完宋清的話之后,本就有意議和的朝廷上更是只有一片的議和之聲了,除了一些熱血青年還喊著我大燕天朝上國豈能向蠻夷低頭之外,基本上大家都一致覺得這個時候還是認個慫比較好,,,
這個民族也不是第一次低頭了,該低頭認慫當孫子的時候,你還“對萬國宣戰”那不是傻子是什么
屈辱和委屈憋在心里找機會報復就好了,明知不可敵而敵之不是勇士,是傻子
當務之急自然是先解了宣府之急,沒有必要因為一個小小的韃靼,就誤了大事韃靼人沒本事真的覆滅大燕,這是大燕上到皇帝百官,下到市井百姓都知道的道理
要是真的韃靼人有滅亡大燕的本事,大家就不會這么憤怒,還有閑心罵賈璟了,早就開始收拾東西恐懼的等著跑路了
正是因為都知道韃靼人比起大燕弱小,大燕那么多精兵良將環伺,韃靼人敢殺進神京,那就是送死
當然了,那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真到了那個境地,大燕要付出的代價也同樣不小,永熙一朝打了播州一戰已經足夠了,沒有必要,也不想再開戰了
所以滿朝文武不能和市井百姓一樣,滿心想的就是這個王八蛋敢給我臉色看揍他
滿朝文武要考慮的更多,不是喊一句“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口號就完事兒了,比起雖遠必誅,還是能和平的解決這件事,最大的降低風險和大燕的損失才是正道
所以明明是一件危急存亡的事情,但是在滿朝文武一致的意見下,卻反而是很快達成了共識,由禮部員外郎趙籍擔任使團大使,明日便啟程前往宣府和安達談判
既然正事說完了,那么按照大燕百官的尿性,自然是要開始追責了這么大的事情,要是不給個說法,文武百官不答應,天下的百姓不答應
所以最近一段時間六道言課的言官們早就已經是躍躍欲試了這沒準兒就是他們的成名之戰這要是真的扳倒了四位都督之一,甚至只要是扳倒了一個權貴,那從今往后自己可就算是名留青史一戰成名了
而四位都督當中,自然是賈璟的熱度最高的,畢竟雖然底蘊雄厚,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也是時候給新人騰地兒了況且年輕資歷少,可以說是最容易吃虧的一個了
最最重要的是,雖然年輕,但是履歷極其好看,名聲早就是傳遍天下的狠人了出道以來幾乎未逢一敗
這要是把他打倒了,后半生的榮華富貴還會少了仗著打倒這位爺的風頭,那到哪兒不是叫人高看一眼
所以幾乎所有人懷中揣著的一份彈劾折子都是奔著賈璟來的所有人幾乎都在等著永熙帝說出那句有本再奏
幾乎所有人都是察覺到了氣氛的不對,不免的便是有些表情各異,今天看來是不鬧倒個大人物不算完了,,,
甚至已經有不少人看向了前面那道最年輕挺拔的身影,毫無疑問,要是說弄倒哪個大人物最顯眼最光榮,那么一定是這位侯爺無疑了
賈璟不一定是最容易弄倒的,但是肯定是所有人都最想弄倒的
這樣想明白了,不免一道道或是同情或是擔憂,或是事不關己或是幸災樂禍的眼神看向賈璟。
永熙帝作為整個朝議的掌控者,自然也是敏銳的能夠感覺到這股氣氛,難免的瞥了賈璟一眼,賈璟仍舊是面無表情的低垂著眼簾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