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秋高氣爽時。
豫州省駐山市過馬縣豐糧臺遺址,位于螺石山西麓的一片丘陵地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考古發現后,被完善地保護了下來,周邊植被樹木茂盛,由斷續的人工墻體和林木、丘陵分界,劃出了保護區域,有專人長期駐扎巡邏保護,防止被盜挖。
周邊有幾個普普通通的村子,農田廣袤,常見孩童嬉戲、農民耕作,村中時有炊煙裊裊生氣,雞犬相聞。
京大此次田野考古實習的隊伍,駐地就在距離遺址不足二百米的守臺村,租下了村委大院里的十多間房屋,當地鄉政府還特意贊助提供了床鋪、被褥、桌椅等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條件簡陋,卻誠意十足。
從村落中的大多數陳舊的房屋建筑,沒有硬化過的坑洼土路面街道,可以看得出,村子的經濟水平很差。
俗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
多疑且向來謹小慎微的胖子剛來到守臺村時,心里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句話。
但他沒有對別人說,手機手表錢包絕不離身。
駐地條件的簡陋,對于考古人員來說,是必然要適應并習慣的情況。
這其實還不算什么。
考古隊還采購了帳篷等野營裝備,在豐糧臺遺址中選擇地點,有專業人員手把手指導,教會學生們如何搭建這些簡易帳篷、有大的,有小的,還有睡袋……
每天晚上,都會安排隊員,也有自愿者留下住野外的帳篷。
來之前,胖子自以為有過皖西漢墓考古發掘的高大上經驗,又有參加國際考古學術研討會的高大上資歷,所以還有那么點兒小小的得意和不屑,畢竟京城的公司正在股權重組和融資的過程中,那么多事全都牽涉到錢和股權問題,來參加這種小小的田野考古實習,未免有點兒大炮打蒼蠅的感覺。
可是如果不來的話,學分不夠,也會引起各種非議,出于對自己和楊景斌老師名譽的考慮,他才勉為其難“自降身份”,來到這窮鄉僻壤之地。
直到田野考古實習開始后,他才逐漸認識到不虛此行……
首先,學到了野外駐扎的一些生存、生活常識——雖然他自信可以隨時隨地在野外住上幾天也餓不死凍不壞,可能夠更舒適一些,為什么要受苦?
其次,考古發掘全然不似他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不止是挖墳掘墓!
遺址的發掘,涉及到很多專業知識,技術含量也相當之高。
豐富的經驗絕非他在皖西漢墓考古發掘,以及西涼漢威參加考古研討會時那般,跟隨著一幫國內外頂尖專家,屁顛顛地聽人家講述高大上的分析、推論。
考古更多的,是一些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術經驗。
因為任何一項考古,都是從基礎的發掘、勘測開始,沒有大量的前提工作,哪兒有后期的發掘成功?!
而遺址的發掘,考古工作,主要的目的當然不是挖墳掘墓尋寶賣錢……而是從遺址的點點滴滴中,探索發現當時的人類現實生活與生產的問題,比如那時候的人們怎樣種莊稼,怎樣蓋房子,怎樣做器械等等。
這類考古發現,會和史書、典籍相互參照,從而得出更為準確的歷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