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風125才一入冬,林雨桐就聽說,民間成立了一個天青會。
好龐大的規模人家甚至于在各地還開了分會,誰有文章,還都編纂成冊子,相互交流有些甚至是家資不菲的,愿意拿出錢來資助這些人,各種的喧嚷。
對準李贄,口誅筆伐
他們現在還處于內部求同的階段,就是那種,你認為李贄的學說得這么反駁,但我是不認為李贄,可也不認為你的那種反駁就一定是正確的。
要是想一致對外,那咱內部得爭取在某些點上,是一個觀點吧
可這卻很難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吧你考上進士了,還在朝中當著七品芝麻官,你就有理那可未必咱這天青會,以學為先,不以達為尊,對吧
李信坐在下首,低聲跟林雨桐說著這件事“各有各的主張,誰都不服誰陳仁錫參與建立天青會,可其實人一聚起來,他連京城這地界都無法做到一統,他根本無法成為學術上的領袖。”
本來就是如此當官的在鉆研八股,鉆研科舉,跟潛心治學的那些人可不一樣
治學之人,心思反而純粹的多。
林雨桐就道“這樣,朝廷很快就會重視京報,你可以引導其往京報上投遞稿件,不論什么主張,只管送。一旦選用,稿件一份十兩銀子。”
啊
嗯
李信只含混了一下,心里就清明了。
京報,這是個很好的途徑。
是的林雨桐就是這么覺得的不是只有后世才有報紙的,從唐朝開始,是官方的邸報。后到了宋朝,就出現了民間小報,刊期不定。但是呢,北宋對民間這種的小報管控還是嚴格的,不是你想怎么發表什么就能發表什么。到了南宋就又不一樣了,當然了,小報主要范圍就是在汴梁和臨安,那時候就有新聞這一詞了。民間把這種小報也叫新聞。也就是那個時候,這新聞和小報兩個概念才有了直接的關系。
甚至那個時候有內探、省探衙探,這些人是干啥的呢就是把那種官報上不準備刊登的,或者是官報還沒來得及發表的,先給弄到手里,然后拿去就能換錢,人家這也是一種職業,相當于后世的記者
當然了,這種動輒就刺探朝廷消息的做法,算是泄露禁令。后來朝廷就覺得這么著不行,于是就有了撰造浮言的罪名。
其實這罪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算是冤枉了誰
事實上,只要接觸過媒體這種東西,里面很多事就難免會真假難辨。
有杜撰的,有造謠的,又浮夸的,這全是民間媒體的毛病,過千年這毛病也依舊是毛病,本質并不會變。
所以,這不是就被禁了嘛
但是從元朝開始,就有了官報元朝設了通政院、明朝承襲過來,就有了通政司。官報一直就辦著呢,比邸報的內容多一些,但從萬歷年間開始,朝廷就下旨了,不許刊登邊關消息。
這也能理解,對吧把各種消息嚷的到處都是,對外,這屬于泄露軍機。對內,這屬于是擾亂人心。
到了如今,桐桐依舊覺得,必要的管控是有必要的尤其是這種革新中,很多的百姓容易盲從,這在很長的一個階段是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是官方給開個口子,叫他們有個說話的地方。
只你們內部說話,相互爭執,有什么意思呢
來來來都上我指定的地方來說話,你們可以是一群人,可以是一個人,都行有沒有道理,大家來說嘛
這是個宣揚名聲的地方,也是個賺錢的地方。一個四五口之家,一年有個二十兩銀子,就能過活這一篇文章,就是十兩銀子。要知道,每天都有機會的便是半年只一篇文章,那養活自己也是足夠的。
另外,林雨桐還打算,凡是混成名人名士的,都可以請到書院去講學,去軍事學院去講學,甚至于到宮里來,跟朝中的大臣,給內閣給軍機,甚至于給皇上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