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培枝的角度來看,陳時峰比起說是服從索菲婭,更應該傾向于和索菲婭合作的立場。畢竟他并非是一名昏庸且毫無主見的統帥,更不是什么可以任人擺布的傀儡。
索菲婭之前或許掌控著革命軍的經濟命脈,但在她放棄領袖資格以后,陳時峰應該不會再為此所困。
所以在此之前,元培枝有著一定的信心,只要從實力、利益以及交情幾方面出發應該能夠說服陳時峰與自己合作。
她已經做好了陳時峰趁此機會坐地起價,開出高額條件與自己談判的準備。而她也已經在心里劃好了底線,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盡量滿足他的條件。
可是她沒想到陳時峰會如此果斷決絕,甚至到了不理智的程度。
因為人類已經分為了“我們”和“他人”,因為有些人已經沒什么好失去的,因為他們積郁已久的仇恨需要發泄。陳時峰明白,這一場“革命”的風潮是狂熱而不可控的,就算是他也已經無法阻止,所以不如順應潮流。
瑪利亞所說的事元培枝并非沒考慮過,所以她要的只是陳時峰的態度。一方面,總有部分革命軍還是會聽從總部的命令;另一方面,不少參與革命軍的民眾也希望通過和談解決問題。
屆時她手里的突擊師需要對付的就只剩下極端的革命軍,并且占據了大義,情況會有利很多。
但是革命軍有一個無法退讓的條件,廢除君主制,清算皇室和貴族的罪孽以及皇帝的性命。
瑪利亞似乎知道元培枝在想什么,繼續解釋道。
用奧古斯都家族的血來作為這場革命的高潮與結尾,這是索菲婭寫下的劇本,所以陳時峰會盡職盡責地布置這個舞臺。為了讓劇目到達高潮前自己仍對革命軍有著較大的掌控力,他不會公開反對自己的計劃。
但這其中存在著非理性的因素,元培枝想不明白的正是這一點。
如果說索菲婭那極端的想法源自于莉莉絲的影響,那么陳時峰又為何要這么執著于幫助索菲婭達成這場劇目呢他應該有更好的選擇,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革命軍來說。
元培枝并不想詆毀索菲婭的理想與勇氣,可那種自我毀滅的愿景事實上不過是絕望之人做出的最后掙扎,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
陳時峰作為一個老練的革命軍統帥,完全沒必要如此配合她的行動。
因為
瑪利亞頓了一頓,繼續回答的話語中似乎有一絲不確定。
陳時峰愛慕著菲奧娜我是說索菲婭的母親,這或許是一種對愛人之女的愛屋及烏。因為這一項革命事業并不止是索菲婭的,更是菲奧娜的。他或許是想通過另一種方式,讓菲奧娜在這其中留下痕跡。
元培枝腦海中突然靈光一現,終于徹底理解索菲婭要讓自己成為殉葬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