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郎忙著定親成親的時候,人家周侍讀一邊忙著看探花郎的笑話,一邊沒有耽誤了差事。
人家周侍讀隨著老翰林出門講學的時候還弄了一本文集解說。
文集解說里面周瀾沒有寫自己的見解,他身份不夠格,人家是把老翰林對詩詞,對經文的釋義寫進去了。
而且還不是一位老翰林對經文、詩詞的見解同釋義。是翰林院里面,能夠說的上話的老翰林們,關于詩文的一些見解,都寫在上面了。可以說是眾家之說。
這東西出來之后,人家周瀾先請諸位老翰林幫著過了一遍。這個是為了讓老翰林們雅正,怕自己對老翰林們的見解理解有不足之處。
幾位老翰林看過自然是高興的,里面有自己的東西,而且寫的明明白白的。
然后人家周瀾才提出來,想要弄這么一個專門教書育人的冊子,里面記錄的就是這些老學究們的獨到見解,這樣能讓以后的讀書人們開闊眼界。
老翰林們一個個的擼著胡子別提多滿意了,這個提議非常好,弄好了能流芳百世的。而且這東西真的實用。能不能通過且不說,至少在翰林院,周瀾的頭一腳踢出去了。
這點事,老翰林們都記住周侍讀了,是個有想法的,上官更是記住他了。
探花郎聽聞此事的時候,對著周瀾氣的磨牙,生生地讓人落下了。周賢弟風頭一時無兩。
探花郎私底下不是沒懷疑,是不是周侍讀給他用了美人計,讓他心思都不在差事上了,可恨的還是,自己中計了。還不太想要破局。
以往趙侍讀還能酸上周瀾兩句,如今人家趙侍讀同錢侍讀都不在針對周瀾了,因為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嫉妒都嫉妒不來的。不是酸兩句能夠擺平的。
明顯新入翰林院的這科進士,以后就要以周侍讀為首了。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去宮里講讀的時候,周瀾陪著老翰林們的次數多了。這就是得到重用了。被認可了。
周瀾算是漲了見識了,每日回府都同姜常喜叨叨兩句宮里的見聞。
可惜姜常喜最關注的竟然是宮里的流行走勢。對于那些見聞,半點不上心。
人家姜常喜的心思一直都在發家致富上呢,對宮里誰得寵,宮里誰漂亮,宮里誰怎么了,半點都不走心的。
偏偏周瀾這人呀,讓他說說什么都成,可維度對流行趨勢,半點不懂。
周瀾穿的都是常喜置辦的,如何算是流行,當真是沒有這個審美。
對于姜常喜的那些問題,周瀾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姜常喜氣嘟嘟的“虧得我買賣做的小,沒想要同這樣高大上地方有牽扯,不然指著你這一問三不知的鑒賞水平嗎。”
就差對著周瀾說,男人我要你有何用,進宮怎么了,進宮你都白進了。
rg
rg。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