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顧將軍是在投誠和示弱,謝平暄卻沒有辦法。
總不能真的將人扔出去。
不說別的,就算是為了武昌侯府幾代人對本朝的功勞,他也會護著懷安郡主這個聞人家僅剩的血脈的,而不想動聞人奚,自然也不好對顧問西做什么。
“總之,小方日后就跟著本殿下了,你不用管了。”
眼不見心不煩吧,知道顧將軍沒有什么惡意,也不是對皇家有什么不滿,謝平暄也就懶得多管,直接告訴了顧將軍這個決定,容不得任何反駁。
軍營重地,而且聞人奚還明顯犯了欺君之罪,謝平暄雖然因為武昌侯府和聞人奚自己展現出來的價值會護上一把,卻也不會做更多的事情。
他姓謝,皇家的那個謝。
顧將軍遲疑了一下,沒有出聲。
“還有什么話,將軍不如一起說了吧。”
“殿下,郡主還小”
意識到顧將軍真正意思的謝平暄“”
“本殿下對小方沒有任何意思,懂嗎”頗有些咬牙切齒地留下這句話,謝平暄就拂袖而去。
顯然是真的被氣到了。
顧將軍在他離開后擦了擦頭上的冷汗,一轉身就恢復了以往的鎮定,將顧森叫過來臭罵了一頓。
當初說的好好的,會照顧好聞人奚不會被謝平暄發現,結果呢而且還差點將聞人奚給弄丟了
聞人奚對顧將軍道了謝又道了歉,很快就跟著謝平暄離開了顧將軍這邊的大營。
雖然望北城之危已經解了,并且此次對匈奴還是大捷,但后續事宜并不少。
其中一個,就是關于被聞人奚殺死的匈奴右大王巴圖和坦。
朝中接到捷報后對此吵成了一團。
一部分大臣覺得聞人奚殺了巴圖和坦,給了匈奴重創是一件值得慶祝的好事,聞人奚立下這樣的大功應該論功行賞,還有一部保守的大臣則覺得,聞人奚殺巴圖和坦太莽撞了,容易激起與匈奴的矛盾,萬一匈奴借此發難,大舉南下,那對整個景朝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應該活捉巴圖和坦,用他來談判,與匈奴簽停戰協議。
后者很快就被前者懟了回去。
"便是我朝將士沒有將巴圖和坦留在望北城,匈奴沒有發難的借口,就不會南下了嗎哪一年匈奴沒有騷擾邊境”
景安帝端坐在金鑾殿,明顯偏向于激進派。
此時景朝正值鼎盛時期,景安帝的父皇還曾經派人攻打匈奴,可惜最后以失敗告終了,所以景安帝是沒有對匈奴妥協的想法的,這次殺了匈奴右大王,這是大功一件,又怎么可能因此怪罪于聞人奚。
若是戰場上殺了敵方守將還被朝廷責罰,那還有誰敢殺敵
他們可不是怕了匈奴,在匈奴面前低聲下氣。
吵了幾天,景安帝最終拍板,聞人奚殺了巴圖和坦有功無過,升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