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在師尊預料中嗎”莫喜眼睛亮亮的說道。
周誨不以為意道“也不算是預料中的”
應該說,是必然發生的結果。
畢竟周誨提出了法術的影響因子x。
具體要看論文的影響力和引用使用人數的多少。
但具體實行起來就會發現,現在法術的論文看起來很熱鬧,大家吵來吵去的,但實際上會被低階修士使用引用的,趨近于零。
倒不是這些論文質量不高,而是修仙界的“生態問題”。
首先,修仙界關于修行,除去靈根和修為的等級劃分外,幾乎沒有統一標準。
甚至這個等級劃分都不怎么準。
比如周誨金丹期的神識,和普通修士金丹期的神識,那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如果問問跟周誨同期的那些修士,比如簡皓歌,簡直會懷疑人生。
而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又回到修仙界的“機緣論”上面去。
哪怕是大宗門的弟子,根據“機緣”不同,修行的心法也不同,于是看起來是同一個的讓水結冰的“凝冰術”,可能驅動功法有幾十種,每一個的原理都不一樣,而這種現象越是到了頂層,就越是明顯,下層教材的不統一,導致上層認知也不統一,簡單來說,就是沒有“書同文,車同軌”的標準,大家各論各的。
這也導致了門派間的交流都是以法術交流為主,功法交流非常困難。
更不用說,在修仙界,因為涉及到資源的分配和突破方法的競爭,大多數功法都是獨家秘籍,一般修士不是到了實在無法突破快要死了即將飛升想要累積功德的時候,是不會將自己的功法寫出來給世人看的。
因此,一本合適的功法在拍賣會上能賣出天價,但也最容易流拍。
周誨的學術廳都算是少見的“發明”了。
就算如此,大家也是圍繞著仙法大會寫論文,大家的討論沒有脫離以前論道大會的范疇,都是從旁枝末節推斷別人的功法,從中學習經驗。
這種情況必然導致所有修仙者修行一遍,就要“自創”一遍大道。
也導致法術上論文的影響力很小。
別看他們吵得熱鬧,但吵完了還是自己研究自己的,那些論文中提到的理論連自己門派的弟子使用的都沒幾個即使是大宗門,看起來幾千個弟子,其中將同一功法學到自家老祖等級的都是少數。
這樣算下來,反而是仙法大會的相關論文“引用度”最高。
畢竟不管怎么樣,比賽中的賽場是根據那些論文設定的,為了更好的通過比賽,選手們不得不硬著頭皮研究論文,自然給了引用率。
而暫時無法來中境觀看仙法大會的修士們,自然會購買仙人棋研究一下了。
“師尊的時間也卡得正好,地區大賽剛剛結束,參加總決賽的仙人們已決出,”莫喜喜滋滋的贊美道,“正是推出新版仙人棋的時機了。”
莫喜說的是仙人棋第一屆仙法大會補充包。
這一版會為所有參加總決賽的選手們推出一款專用棋子,并且更新十二種專門棋盤。
這款棋子暫時不劃分等級,采取統一數值,只錄入該選手最得意的三種不同的法術,讓不參加仙法大會的人們也可以在棋盤以選手的身份預判一下仙法大會的勝負。
這個補充包很好的配合了仙法大會的活動。
所以一推出就大受好評。
不過真正導致大賣的,卻是升仙梯和周誨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