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司徒晟不過是翰林院里任著閑職,毫無背景的年輕翰林。
劉凌原本對這樣一路走運考上來的寒衣子弟不大看得上眼,又疑心司徒晟是無人要的廢物搪塞到了自己這,言語里也多有些呼來呵斥,沒有什么尊師之道。
幸好這個司徒晟為人隨和,六皇子頑劣不求上進,他也不說迂腐酸話勸人,干脆摒棄了四書五經,撿拾些有趣的地方異志講給六皇子聽。
一來二去,六皇子倒是被這些趣聞勾起了興致,在一眾循規蹈矩的先生里,他最愛聽司徒先生的課。
這等不入流的冷門皇子上課,自然也不會備考檢驗。少師若是用心教學,授以帝王之道,才犯了皇家大忌。
于是,師徒二人都樂得摸魚,相處越發融洽。
司徒晟的教學不拘泥規矩,閑暇時還會帶著六皇子去皇莊種地,隨便親自捉些黑殼蛐蛐來斗,順便講講天南海北的農耕畜牧。
總之讓皇宮里的皇家傻兒子開開眼,見識了些宮宇天井外的人情世故。
就連太子偶爾跟其他兄弟閑聊,感念自家太師的嚴苛高才后,也會帶著一絲羨慕說,還是老六的少師好相處,耍樂逍遙得很,不像他們被嚴師苛責,每日發奮用功。
不過六皇子漸漸覺得自己這位先生傳授的東西似乎并非全無用處。
比如前些日子,父皇喚來幾位皇子一起在花園里圍爐煮茶,享受天倫之樂,三言兩語間便提及了邊關風土人情。
太子與幾個得寵的皇子講的都是些什么國泰兵強的邊防大計,可是對邊關的庶務都不甚了解。
倒是劉凌在飲茶的功夫,隨口說了些邊關地志,還有當地的風土人情。
大楚的禮仁陛下被這個總讓他叫錯名字的兒子勾起了興趣,隨口問了幾句后發現,這個瘦弱兒子雖然正經的文章不通,可頗有些游俠氣質,對那些邊關市井如數家珍。
而他恰好需個巡查邊關,清除腐肉的利刃。他兒子雖然多,可除去那些尚且年幼的,成年活下來,可以堪用的卻只這么幾個。
這次巡查,恐怕要做些臟活,若是派太子前往,恐怕會影響皇儲圣名。倒不如派個閑散皇子,既可代表皇室雷霆之力,又不怕他將事情辦砸,若能培養個能吏出來,也大有裨益。
如此幾番考察試探后,禮仁陛下發現老六頗通庶務,不是那種不識秕谷,六體不勤之輩,據說每到春種秋收時,這個皇子總是會去皇莊跟著務農,很接地氣。
于是天子下了詔令,對他委以重任,這才有了連州之行。
劉凌雖然不是帝王之才,但在宮里能活到成年的,都得有些心眼。他后知后覺地發現,父皇問的,竟然全都是自己那位不著調的少師教授的。
怎么說呢,所授雖少,卻全用在了刀刃上
這下子,他往日的輕視鄙夷便消了大半,這次辦皇差也是將司徒晟帶在了身邊,充當自己的妙計錦囊。
其實這一路的雷霆殺伐,全然不是劉凌的為人作風。
下面的貪官污吏都跟京城里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他一個沒有根基的皇子又不是吃飽撐的,當初也想要輕拿輕放,走走過場。
司徒晟卻問他“六殿下如此宅心仁厚,顧惜自己的名聲,是想要博得個圣賢皇子的美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