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璋表情和煦“三郎,來了綿竹縣半年,你連一本書都讀完。”
楊元鼎一縮脖子,顧左右而言他“先生怎么還不來”
“估計快了。”楊元璋說完,也忍不住朝著外頭看了一眼,心里有些納悶這眼看著時辰都要到了,怎么先生還不來莫不是路上耽擱了
給楊元鼎請的先生,是個老進士,姓周,學問不錯,但運氣不好,中進之后還沒等到合適的安排,沒能當官呢,家里的老父和老母接連去世,連著守孝了四年。
四年后,等著官位的人更多了,偏周先生也沒有什么關系,因此就一直耽誤下來。
最后,一等就是十年,周先生年紀大了,也不可能跋山涉水的去別處做官,干脆就只在府城范圍內,給人授課,賺些家用,也順帶游山玩水,各處瀟灑。
周先生老家也是綿竹的,說起來,還和齊先生是師徒關系,他去歲妻子病重,就回了綿竹。年前他妻子痊愈,楊縣令知曉了,就去請他。他也想多陪陪家里人,所以干脆應下。
說是教導楊元鼎,不過平日楊元璋和楊元峰也可來請教。除了學問,周先生各處游歷,見識上也是讓人欽佩的。就連人品也很不錯。
說好了今日開課,周先生應當不會無故遲到才對。
“是不是路上出事耽誤了”張司九覺得這種情況擱在現在這個社會下,不算什么稀罕事。
路遠,交通不便,通訊也不便,就算是耽誤了,通常也要很久才能得到消息。
楊元璋皺起眉頭“應當不會吧周先生也住在城里。離衙門不過兩條街。”
又等了一刻鐘,眼看開課時間都過去了,周先生還沒出現。
楊元鼎坐不住了“要不去看看吧周先生一把年紀,別是路上摔了。”
這么干等著也不是辦法啊。
張司九也贊同“年紀大的人,容易出事,我們去看看吧。”
如果是這么近,有其他狀況,周先生應當早就托人帶消息過來了,可現在都沒個消息很難讓人不產生什么不好的聯想。
楊元璋也不讓張司九和楊元鼎動,只說自己去看看。
楊元鼎卻不聽,拉著張司九就跟上了楊元璋的步伐。
周先生家住在西門邊上的豆花巷。巷子深處有一個老柿子樹的人家,就是他家。
他們家院子還挺大,周先生兩個孩子,都在府城,一個是給人做賬房,一個是給什么衙門做主簿。算起來,是十分有出息的人家。
不過,過了元宵節,兩個孩子帶著妻兒老小回了府城,留下周先生和老妻,并兩個孫女在家。
到了周先生門口,門關著,外頭還上著鎖,不像是有人在家。
楊元璋一看就皺了眉“怎么會沒人”
說好的要來授課,這么大個事情,周先生不可能忘記。
楊元鼎納悶“那點束脩,也不至于卷款跑路吧”
張司九去敲了敲隔壁的門,等人出來,就問周先生的去向。結果鄰居想了想,說昨天他們家大門就緊鎖著,也不知道啥時候出的門。更沒聽他們說要去哪里。
這就奇了。
如果是早就走了,那更不可能不去通知楊家。哪怕就看在楊縣令的身份上,都不可能做出這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