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村的村民,連村子都不用出,就把地里的東西銷出去了。
包括大米稻魚共生的早稻米,松軟清香、養胃易消化;晚稻米晶瑩剔透、口感軟糯,比市面上賣的本地普通大米不知優質多少倍。
收購價哪怕貴上五分、一毛,也有的是人買。
徐家村成了平陽縣最先富起來的村莊。
政府看到了徐家村的潛力,次年接到上頭下達的修路任務后,優先給徐家村修了一條貫穿全村、直通縣鎮的硬化水泥路。
那之后,徐家村田地里的產出,銷路更廣了。
徐家村成了平陽縣有名的先富村,迄今為止,已經接連兩年被評上示范村了。
如果說平陽縣最先富起來的是徐家村,那么徐家村最先富起來的就要數老徐家了。
一棟精致的兩層洋樓矗立在硬化水泥路的北面,青磚院墻、紅漆大門、門口兩棵金銀桂樹。
這是前年蓋起來的。
原本養殖稻花魚的第一年就能翻蓋新屋,可一下子承包了二十畝沙地,徐母擔心種砸了沒收成,就攢著錢沒舍得蓋。
沒想到次年夏天,二十畝沙地西瓜賣脫銷,三畝水田的稻花魚也大獲豐收,老徐家脫穎而出,成了徐家村第一個萬元戶。
兜里富裕了,誰還滿足于翻新舊房直接推倒蓋起了紅磚黑瓦的洋樓。
二樓還設計了個凸陽臺,中間外延了一部分,擴成了大露臺夏天乘涼好地方。
原先的正屋、廂房被三大間的二層樓房取代,地基要比院子高小半米,設了三個臺階,以免暴雨時雨水倒灌。
院子里澆上了水泥,稻子成熟時,不用再急吼吼地去曬谷場搶位子了,自家門口就能翻曬。
古井由原先的扔桶打水式,改成了按壓式,離井不遠還澆了個方便洗菜的水泥水槽。
走進樓房,西屋通間都設計成了糧倉,窗戶比較小且離地兩米半以上,保證了倉內干燥通風。
堂屋是南北通透的大客廳,實木打造、布藝坐墊的四人長沙發和兩組單人沙發,同色木料的寬大茶幾,靠墻是一組多功能的食品柜,陳列著徐茵旅游時淘得的擺件以及待客用的煙酒糖果等。
正對沙發的五斗柜上,擺著一臺時下最新的熊貓牌電視機,別看只有十七寸,這已經是市面上最大的了。
徐家村買得起這臺電視機的,數不出一個手掌。
而其他村,十四寸電視機的擁有者都還是少數。
樓房后面依然是老徐家的自留地,但起新房時重新做了規劃一條鋪著鵝卵石的干凈小道從樓房通向后院,將后院分成了東西兩半,東邊是琳瑯滿目的菜園、西邊是雞鴨舍和工具房。
傳統茅廁改建成了沼氣池,來到這附近,不再像以前總是彌漫著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臭味。
后院出去不遠就是她家的水稻田,盡管只有四畝,但隨著稻花魚養殖越來越有經驗,以及稻種全部換成了雜交稻,畝產量幾乎翻倍式增長。
稻花魚也從原來每畝三四百條的養殖量,擴增到了如今的八百條左右。
再多也不是不行,但徐茵覺得一畝田滿滿當當都是魚,對魚的生態環境來說,未必是好事。
老徐家承包的那二十畝沙地,每年的西瓜畝產,從第一年的八千斤增長到現在的一萬五千斤,讓老徐家成了村里頭一個萬元戶、蓋起了獨一份的氣派洋房,怎會沒有人眼紅
可誰讓當初大家伙都嫌棄這寸草不生的貧瘠沙地呢。徐老爹承包時,還暗地里笑話他,巴不得他多包幾年,家家戶戶好分點錢,如今哪怕鬧著要重新分田,這二十畝沙地也不會歸入分田行列。白紙黑字的承包合同可不是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