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地址
次年冬,新帝登基,改元景熙。
大小官員升職的升職、漲薪的漲薪,恩旨恩赦,普天同慶。
李元瑾因調到任上還不滿兩年,因此這一波升遷沒輪到他,但俸祿漲了不少。
忙完當天公務,他美滋滋地回家找夫人分享這個好消息。
徐茵是今年春帶著二郎、三妹搬到同興府城的。
二郎如今在府城書院讀書,據夫子的說法,二郎聰慧早熟,明年春可以下場試試了。
三妹依舊喜歡刺繡,徐茵給她尋摸了個繡坊里頂級的繡娘,開始教她正規的繡技。
除了刺繡,徐茵接待下官女眷、盤庫算賬或是出門辦事,也都會帶上她。
徐茵覺得,古代的女眷,嫁人后通常事事依賴丈夫,除了個別是因為娘家底子薄、讓她們沒底氣,更多的在于女子出門少、見識少。
打心眼里希望貼心懂事的小棉襖三妹過得幸福,日后即使嫁了人也不至于困在后宅。
再說徐茵自己,除了茶山、竹山以及將方圓的荒地買下來種草藥以外,今年開春還在同興府城外購置了上百畝良田,種高產水稻、養稻花魚。
26ks
相比紅薯、土豆這類雜糧制作的粉和面,本地人終究更青睞大米,稻魚共生推廣開來,既讓農村百姓的飯桌多道菜,還能提高他們的收入。
草藥種植今年跨入第三個年頭,除了人參等年份越長越好的草藥以外,其他的已經收過兩茬了。
希望村的開荒災民跟著她種了兩年,除了第一年還有些吃不飽,第二年開始,有燒窯這項副業支撐,衣食無憂。
整個希望村一派欣欣向榮,石峰、陳滿倉等人,在瘟疫解除以后回了趟同興府,發現老家還沒有希望村的生活好,一家人商量以后,干脆把老家的田地賣了,遷到希望村,落戶做了希望村的第一批正式居民。
其他災民,有些回去了,有些和石峰他們一樣,留下做了希望村的永久居民,跟著徐茵腳踏實地地干,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希望村也一天比一天龐大,原先在山里開荒的災民,見這里發展得這么好,紛紛加入了他們。
如今,希望村早已不是三年前的臨時村落了,不僅規模大、戶數多,發展的副業生意也越來越好。
眼紅的不是沒有,可打一聽,是同興府的知府夫人開的,誰還敢搞小動作
就這樣,“希望村燒窯坊”從暗到明、從小打小鬧到初具規模,已然享譽同興、東宣兩府,訂單如雪花片似地飛往希望村。
燒窯坊如今歸陳滿倉、石峰他們在負責,徐茵這一年來,除了草藥,投入最多的是茶園。
系統出品的茶樹苗,長勢喜人,又有歡騰得滿山跑的茶園雞松土施肥,今年就可以采了。
她定下采茶時間,抬頭望望窗外,天色不早了,于是放下手頭的賬本,來到廚房看今晚的菜色。
李元瑾提前讓小廝回來說今天準時回家吃飯,她看了眼廚娘做的菜,卷起袖子,決定添道他愛吃的水煮魚。
“大嫂不好了”
這時,三妹驚慌失措地跑進來
“大嫂大嫂,大伯娘他們又來打秋風了怎么辦怎么辦他們怎知我們住在這里的二哥不是說不讓他們知曉咱們的新家嗎”
徐茵安撫她“莫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且去看看他們打的什么主意”
李大伯一家因旱災舉家逃去了南陵府,他大兒媳婦的妯娌娘家住在那里。
可到底不是至親,李大伯一家又都不是什么客氣的人,兩手空空逃荒去,吃住在別人家還總想著占便宜,廚房里的雞鴨蛋、調味品,廳堂里待客用的瓷杯瓷盤瓜果點心都被李大伯娘偷過。有一次被主人家抓了個現行,然后撕破臉后把他們一家趕了出來。
之后他們一家在南陵府打短工度日,男的在碼頭扛貨,女的替人漿洗,刨除房租,吃都吃不飽。
輾轉聽說家鄉災情解除,一刻都不想多待,花了兩個月走回了李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