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建筑系的老師基本上都是有名氣的設計師,當然也有自己的成功案例,對趙欣的提問他們倒是可以講清楚,可趙欣聽了還是云里霧里,這就是沒在現場感受的區別。
一個姓蔡地老師和趙欣說道“這些工藝講得再清楚也不如去現場具體感受一下,所以學建筑的學生為什么都要下工地,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學習工藝就是需要到施工現場盯著具體的細節。”
這話趙欣卻不認同,盯著建造是監工的工作,設計師只要了解所有的建造工藝就可以了,老師推薦學生去現場,主要是現場更能感受到工藝的區別,可看現場和口頭說的區別只是視覺上的辨別,她在智行科技上投的畫圖軟件項目,現在已經在做這個工藝上的數據導入,如果是把所有的相關的數據都導入進去的話,就算是不去現場,學生也可以在視覺上辨別所有的工藝。
趙欣問過洪波之后,她才知道畫圖軟件的建造工藝模塊也卡住了,她覺得全國最了解建造工藝的人,可能就是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她又想到了懸賞,畢竟已經有人學出來了,后來者不用重復地去踩坑不是嗎。
不過這個懸賞不像知識點的懸賞,還得做個相應的懸賞小程序。
洪波聽完趙欣的分析,遲疑地說道“就算是懸賞,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所有的建造工藝都懸賞出來,這樣的話我們畫圖軟件的初版不是要遙遙無期了嗎”
趙欣笑道“不用啊,只要能懸賞到60的內容就可以,后續更新迭代就行,我去找一下系主任問問他有沒有什么意見,你讓程序部設計一個懸賞程序,網友上傳相關內容,只要沒有雷同的就可以領取我們賞金,到時候你們后臺接收一下。”
程序不是一時半刻就能開發完成的,在大一上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候,洪波才通知她懸賞程序做好了,趙欣就拿著這個懸賞程序去見了系主任。
系主任黎海認真地看了趙欣的懸賞程序,這個程序是根據劉蕓的思路設計的,趙欣已經學了一段時間的建造工藝,她覺得這個程序把所有的點都提問到了,懸賞者只要按照要求上傳資料就可以。
黎海作為老設計師,他當然知道這個程序很完善,可他對這個懸賞卻沒那么贊成。
“你這是什么都愛懸賞啊,我聽說智行網上的那些知識框架都是懸賞來的,現在不僅高考生上這個網,就是高中的老師也在用這個網,你是打算建一個建筑的網站,到時候引導從事建筑設計的學生和老師用都這個網站嗎”
趙欣沒有解釋,因為她聽出了黎海語氣中淡淡的反對,她笑著反問道“有個免費的建筑網站,案例和材料甚至是建造工藝都很齊全,這不是好事嗎”
黎海看著面露強勢的趙欣,苦笑地解釋道“我不是反對你做這個網站,如果這個網站做得太好的話,以后設計師脫離工地,因為讓設計師和工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就是建造工藝。”
趙欣搖搖頭說道“我覺得設計師是可以脫離工地的,設計師去工地,剛開始是學習建造工藝,學會之后再去監督工藝是否達標,可這部分工作是監工的,如果設計師不用去工地學習建造工藝,那他們就可以脫離工地了。”
黎海立刻就反駁道“那新的工藝又從哪里來呢,很多新工藝的產生,大多是建造的時候意外產生的。”
趙欣輕笑了一下,“意外產生大多是發生在我們華夏國內吧,人家外國可是有專門研究建造工藝技術團隊的,就算是意外產生的建造工藝,也會拿到研究處仔細研究過才使用,個人可傳承不了幾個人,只有成書成冊才能讓更多人受益。”
黎海知道他犯了習慣主義錯誤,因為趙欣說的沒錯,術業有專攻,只有專門的團隊負責專門的事,各行業發展的才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