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謝先生的老妻專門來請楚清過到后院做客。
這也算是很正式的邀請了。
謝先生就老夫妻兩個住在學堂,只一個小書童跟在身邊使喚,也就是傳個話遞個信的作用。
兩個兒子不是讀書的料,并沒有執著于考學,而是極有自知之明的選擇了在老家務農,勤勞能干,一有余錢就買上幾畝地,慢慢也就成了小地主,不求大富大貴,小康就很知足。
謝先生是個熱愛教育事業的人,愿意與學堂與孩子們在一起,只要沒到需要養老,就一直當個教書匠。
早幾年在府學任教,不喜歡那里的風氣,直接辭職。
因為與吳村長相熟,也就留在這里任教了。雖然束脩跟府學沒法比,但是這里人比較淳樸,孩子們也都天真爛漫,沒有那些歪門邪道的不良風氣。
謝先生回家把今天楚清關于讓學生們參與集體勞動的建議跟老妻說了,老妻很是感嘆,說看這娘子整日里不言不語的,但凡說話,好像都是很有道理的樣子,人也大大方方的,不像村子里那些婦人,一讓說點正事就扭扭捏捏的。
謝先生很想挖掘挖掘楚清的思想,老妻就說那不如請到家里來做客。
就這樣楚清上門來做客了。
這是楚清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次串門,自己也覺得新鮮。
領著小寶進了門,給謝先生謝婦人行禮問好。小寶雖不言語,但也是該鞠躬鞠躬,很是禮貌。
落座的時候小寶沒有讓楚清抱著,而是自己爬上旁邊的椅子上做好,沒讓楚清幫忙。
謝先生問起楚清是怎么想到集體勞動的,楚清也不能說實話呀,就說
“我看到家家戶戶都得種地,人口多的熱火朝天,人口少的也都齊心協力。每一戶人家都是一個小集體。咱們學堂的孩子,因為學堂的存在聯系在一起,也是一個小集體。小集體一起勞動,不就是集體勞動了。”
謝先生連連點頭,說“今天你還提到教書育人,你覺得書本上育人的內容不夠嗎”
這個問題可不能隨便回答。書本那都是先賢們的智慧,誰敢說人家智慧不夠。
要想好了才能說。
楚清整理了一下思路,開口道
“不是的,先生,我是這樣想的。這幾天我在抄寫千字文,里面有育人的句子,比如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這幾句,教了為人弟子、為人子女、兄弟之間、朋友之間的行為規范,這是育人。”
楚清挑些好說的部分,盡量去想該如何說明白。
“但是規范說了,該如何做到這樣呢孔懷兄弟,如何孔懷人與人的交往是雙向的,如果一方處事不當,另一方該當如何孔懷孩子們還小,我覺得應該把這些學問具體化一些。”楚清不知道有沒有說清楚。
“具體化這是什么意思”謝先生有些不解。
“就是單獨舉例子,圣人先賢們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為人處世的原則,但是到每一件事上該怎么想、怎么做,可以講給孩子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