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微微笑了下,點頭示意主編可以去結賬了,這才率先步出易記。
身后仍時時聽到后生仔們的聲浪,與主編和記者幾人轉向停車處時,他忽起意興,作別下屬后,喊了司機驅車直奔遠郊。
興之所起,人便往之。
他想見一見老朋友了。
隔日,新聞報紙和媒體終于將昨日爆炸性的案件新聞好好整理,完整地報道了一番。
那個屬于西九龍女神探的名字,再次在頭條報道中不斷重復出現。
易家怡,易家怡,易家怡
市民們不斷提及,漸漸地,幾乎每個人都記住了她,代表著香江警隊專注、勇敢、奉獻等精神的那個標桿般的人物。
在日月報的報道中,筆者結合了九十年代香江社會中,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步覺醒的女性獨立思潮。
與捕捉到越來越多女性意識、成功女性身影的電影、電視劇等娛樂產品一樣,報紙作為眼睛和口舌,也結合易家怡的故事,闡述了當下許多現象。
專訪稿件中提及,易家怡成為許多女孩子們的偶像。
那些想要掙脫傳統社會固有印象的女孩子們,不再只模仿男性,不再因為想爭取到像男人一樣自由自在的人生,而剪短發、穿短褲、綁平胸部、故意大聲講話
她們不再改變自己的聲音、頭發、形象等特質,而是更關注學識、智慧、思想等靈魂層面的內容。
于是,在追求颯爽的青春校園里,女孩子們開始縱情釋放真我,只更多去思考、去讀書、去觀察,從內而外地努力激發自己思想層面的魅力她們不再因為某些人是假小子而嘲弄對方沒有女人味,也不會因為某些人胸部發育太好而指指點點對方不夠酷。
孩子們既喜歡現在長發馬尾的女神探,也愛去年報紙上的短發女警,連同易沙展剛出道時眼含懵懂、面生怯意的模樣也中意。
無論是哪個形象,都是她
西九龍女生打破了所有人對所有形象的刻板印象,她靠自己堅持自我、堅韌不拔前行的身影,摧毀了比較點評偏見。
當你不再在乎他人的評價,那么他人即地獄這樣的詞句就不再擁有魔法。
許多人還在這樁案子的報道中,關注到了一位勇敢小朋友的行為。
李寶云小朋友打破了年紀小女仔等許多許多社會偏見,不僅幫助被渣男欺負的大姐姐取得dna載體,還在母親覺得危險、擔心被報復時,仍只身跑到警署報案,還很聰明地了許多她認為會對警方有幫助的證據。
這些報紙,第一次不止備受成年人的喜愛,還被小朋友們青睞,甚至被學生仔們買脫銷。
無論是孩童,還是窮人,亦或者某種性別,他們都可能成為社會中的弱者,但偏見就是用來打破的,這些人總能給社會帶來反轉,帶來奇跡。
實際上,組成社會的最大群體,從來都是弱者。
你我皆是小人物,擁有龐大力量的小人物。
在深水埗校園里,老師讀到了關于易家怡和李寶云的報道。
第一次,她審視自己年幼的學生們,意識到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也已覺醒自尊。于是,老師們不再隨意體罰,更多地選擇與孩子們商量,更多地討論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