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熟悉怎么燒陶的高真,對于燒制陶器火候的要求極為清楚,尤其是現在其實已經隱約摸到點釉面邊緣,按照她的說法,重點只有兩個,升溫、保溫。
升溫,溫度要高到融化釉,只有這樣,它才能表現出明亮的反光,除了這點,還得做好保溫,陶器和鐵不一樣,溫度降的太快,它會立刻裂開,燒的越高,降的更要慢,不然一定會出事。
根據高真的要求,三個人開始了設計,沒錯,韓盈也參與其中了。
做為理科生,韓盈其實接觸了大量的理化生知識,只是她過往從未想過要怎么把這些知識點用于設計實物,不過,穿越后她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火炕原理的時候,韓盈便發現,她學的數學、物理中有不少可以用在這上面。
這一次同樣如此,韓盈在火焰特性和提高溫度上提出了新的想法靈感來源于煙囪效應,以及火炕和小時候吃席,表現形式就是加長的煙道。
她認真的將竹子的結用工具捅開,做成一個長達一米的煙囪,放在小火盆上空。
看著火焰從竹子頂部竄出,高真不由得驚呼起來“火竟然真的會跟著往上竄這么高”
交換而來的匠人也很是驚訝“這可真是神了”
“不神,就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而已,吳丘你煉鐵的時候不可能沒見過,就是沒竄這么高而已。”
韓盈沒有吃這兩人的夸獎,而是將火焰特性和冷熱空氣,以及空氣由多種氣體組成,其中有能夠令火焰燃燒的成分,一旦這種成分消失,火焰就會減少,直至熄滅的知識都講了出來。
高真和匠人吳丘算是這個時代掌握較為高級技術,且同時具有專研精神的科學家,越是這樣的人,越能夠接受他人的觀點,同時也越會質疑。
他們自行上手證實韓盈說的為真后,這才開始尋找能夠讓火焰燃燒更充分的氣是哪種,只是在如今簡陋的條件下,壓根做不到這點,不過兩人毫不氣餒,又轉去研究要怎么才能將氣更充分的送進窯內,同時又將煙囪原理加了進來,思索要設計成什么樣子的窯洞。
在互相了挑無數刺,又和泥做了個迷你版小窯檢測后,高真和吳丘終于敲定了陶窯的外形。
和過往直上直下的窯洞不同,它依靠坡度,大概傾斜了二十五度左右,長度很長,足足七米,肚大尾尖,還在尾部設立了小煙囪透風,以及身子兩側開口,用來投柴。
韓盈不知道,這樣的設計就是東漢時期開始興盛起來的龍窯,人們它燒制出了東漢最早的瓷器,青瓷,她看著這個長度,換算了下搭建它的人工,以及燒一次窯所需要的木柴數量、能放進去的瓷胚,瞬間倒吸了一口冷氣。
前前后后加起來,這得砸進去三萬多錢
這么說吧,現在大多數普通的農人家庭一年的總收入也就是在四千五千錢左右能夠基本維持收支平衡的那種,而在他們之下,有大量無法維持生計的田傭和奴隸,對比現代,這樣的農人家庭至少要高于或者等于最低納稅標準的家庭,也就是年入十二萬。
而韓盈三萬多錢砸進去,就相當于現代投入七十多萬去進行一次實驗,注意,這不包括能不能成功的
稍微換算了一下的韓盈心臟瞬間緊繃起來,一個建字,是怎么都說不出口。
怪不得古代技術發展緩慢,她就建這么一個小破窯,想燒個瓷器都得這么大投資還是在有研究方向、有技術支撐,少走不少彎路上,換個人,那可真是等著虧到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