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放在現代都沒辦法解答,更何況現在
韓盈只能沉默不語。
看她這樣的反應,慶侯心里頓時涼了半截。
他長長的嘆了口氣,道
“漢國至今,從未少過兵戎之事,如今陛下繼位,雖是年輕,卻別有一番銳利,我聽朝中傳聞,陛下喜儒生,不惜為此惹怒太后,繼位后又任人嚴查國都不法之事,雖有不成,卻并未氣餒,現今又選良家子以做期門,若陛下能有一番做為,那絕不會拘于國內,匈奴多年侵擾邊關,此仇怎可不報”
慶侯的話,說的有些模糊,好在韓盈還算知曉這段歷史,聽懂了他的意思。
如果以后世的目光來看,漢匈反擊戰是從公元前119年開始,漢武帝發動十萬大軍進攻漠北,但這不過是最后,最宏大的決戰。
十年前,也就是公元129年時,衛青便在匈奴入侵漢國被漢武帝任命,帶領萬人軍隊反擊,而在往前推,漢武帝在公元公元133年就已經開始策劃馬邑之圍,用間諜引誘匈奴進攻馬邑,并設置了三十萬大軍埋伏,只是這一次被匈奴察覺埋伏,沒有成功,致使漢匈徹底決裂。
為了發動這場埋伏,漢武帝在更早的時間就開始做準備,就像衛青在陳皇后還沒被廢的時候,就已經在建章宮任職,而漢武帝在上面還有竇太后壓制,無法徹底掌權的時候,便已經開始挑選隴西和北郡擅長騎射的良家子為護衛,練習打獵,甚至,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就是這個時候的事情。
史書上所記載的,只不過是結果,為了達成這個結果,前面必然要做無數的準備,這些準備,政治不敏感的后人不結合結果,是看不出來什么的,但居于局中的人,會更快察覺出皇帝的意圖,和整個帝國戰略目標即將轉移的風向。
慶侯的能力在政治上或許弱一些,但在察覺戰爭是否到來時,嗅覺靈敏的如同野獸。
他可以確定,等竇太后離世,掌握權力的陛下,必然會發動戰爭
打獵,可是對戰爭的預演啊
“可惜,此仇我怕是報不了了。”慶侯見韓盈許久沒有回復,便自顧自的說了下去
“好在我孫年輕,還能有一雪前恥的機會,可他若是和我一樣,也有同樣的病,這,那還能做什么豈不是和他父親一樣,戰場上受個傷,就莫名染病死了”
說道這里,慶侯聲音哽咽起來,他忍不住想起來自己的兒子,他才三十多歲啊,怎么就這么年紀輕輕的走了
韓盈欲言又止。
慶侯兒子是受傷死在戰場上,以對方的年齡來說,三高的可能性并不大,應該是正常的傷口感染而死,但對于此刻的慶侯來說,他寧愿相信有自己的因素,也不愿意相信這是正常死亡,因為人有時候會放大親人離世的痛苦來折磨自己,韓盈行醫至今已經見過不少這樣的事情了。
但,別人她還能安慰兩句,慶侯說她冷血吧,她總覺著這個悲傷和做戲得對半分,比起來國家雪恥,建功立業,繼續領賞擴大食邑,才是更切實際的東西吧
不過這次慶侯都不直接強壓人,而是開始打感情牌了,態度有進步了啊。
對方都給臺階了,自己也不能不下不是
韓盈開口道
“慶公節哀,戰場上的事情,我也說不準,富貴病是老年病,不是積年累月的不健康飲食很難患病,受傷后治理不足的可能更大些,這方面我研究的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