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很多人由于一輩子都沒有離開土地,也沒有什么外界信息流入的緣故,導致見識極為短淺,但,權力的游戲從上到下其實沒什么太大的區別,有些人隨著閱歷的提升,還是能從身邊看清楚里面的運行規則。
已經三十歲出頭的孫原就是其中之一。
信郵講的那些話,別人聽是與己無關的故事,孫原聽,就是改換門庭的機會。
他們村有女醫這才兩年而已,修水渠的時候他就聽人說過他們的主管妹妹韓醫曹,本事大的很,沒幾年就從鄉間的農女成了醫曹,現在又把人往外面送,那,外面那么多縣,怎么可能只走兩個女醫出去做醫曹未來肯定會有更多。
上面的人走,底下就有人可能往上升。
是,上面走的人不會很多,升的機會對下面的人來說很少,可還有還有一件事情不能忽視呢信郵說收女徒要用算數公開、公正的挑選,這看著好像不起眼,可徒弟都這么選了,再往上的晉升,是不是也會如此
哪怕只有一點點可能,這就代表自家又多了一分的機會
當然,別人想這些事情其實有些異想天開,但孫原這么想卻是有原因的,因為他有一個適齡的女兒,孫鳩,她天分極高,是個聰明人。
雖然農家生活的事情很是瑣碎,看起來大家能做的事情都一樣,可實際上,哪怕是干活也是有高低之分的。
有些人手腳麻利,動手能力極強,別的婦人笨手笨腳一整天收拾不好庭院、做不好衣服,出個門還丟三落四的,她打掃起來就快的很,衣服也是一學就會,出門還會提前準備路上需要的東西和她在一起,做起事情就特別方便,可省心勁兒了。
用孫原在挖水渠時學到的詞來說,那就是有條理,能在腦子里理清楚事情要怎么做極快又省力。
女兒孫鳩無疑就是這樣的人,她打小就聰明,學東西快,做事有條理不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她算數非常好,從小就好的那種。
好到什么程度呢,六七歲的時候,她跟著母親學做飯沒多久,家里人的飯量就都摸清楚了,后來還能根據哥哥和自己的年齡增加飯量,每次都煮的剛剛好,吃完不撐不餓,從未錯過。
這樣的能力,大多數人都是熟能生巧,怎么也得用個幾年、幾十年的才能掌握,而孫鳩,靠的絕不是熟練和累積的經驗,而是另一種她沒辦法用語言解釋的東西,這種能力當在遇到更好的方法時,能得到更多倍的放大,比如算數。
其實為了公平,女醫是在村里教導過怎么寫那些數字符號,也說過算數公式,好讓眾人記得自己送來了多少藥材。
這也是因為都是一個村里的,當面搞淋尖踢斛,極其容易惹眾怨,當時不發作,后面遲早要爆發,表面上的公平總還是要做一做的。只是大部分人沒那個精力和腦子,看有旁人學的好,那就請他收的時候幫忙看看就是了。
而孫鳩也是學的好的一員,甚至她不只是加減,還在朱舒和她丈夫算藥材的時候,連帶著把乘除也學會了,只是這件事兒孫原一只壓著,沒讓女兒到處說。
十二歲的半大孩子,哪有什么威望參與這種事情
他也沒想到這低調的舉動,此刻居然成了極好的底牌。
沒人知道自己這適齡的女兒算數有多好
孫原瞇著眼,他盯著還在勞作的女兒,突然喊道“鳩你過來,我有事兒要問你”
孫鳩放下手中的麻,對著父親問道“阿父,什么事兒叫我”
“去年收藥材的時候,我記得你去看過,你現在還記得咱們這些戶拿了多少錢嗎”
孫鳩回想了幾秒,道“每戶具體的數額已經忘了,不過平均多少我還記得,是一畝地多點,三百二十七錢,乘以總戶,那就是一萬一千一百一十八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