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為了這場計謀,王恢精挑細選了聶壹這個讀作豪強,實為走私商人的游俠,花費一年的時間博取匈奴單于的信任,同時,漢武帝又調兵遣將,將程不識李廣調任長安,從他們身上獲取應對匈奴的經驗,同時進行考核,準備備戰
總之,這場持續了近一年之久的國家級作戰計劃,本應該板上釘釘,沒有任何問題,可明明前面都好好的,最后的環節還是出了問題,讓匈奴單于察覺出了異常,提前跑路了
準備了一年之久的計劃成了個寂寞。
這樣的結果,在調動軍隊的損耗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政治影響,用一句話來說,這是打響對匈奴作戰的第一槍,要夠響、夠振奮士氣,哪怕輸了都沒關系,結果就來個這
與對方作戰一回,哪怕輸了,也比放任對方和遛彎似的,如此隨意跑了強啊
對于漢武帝來說,他清楚任何事情都沒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做事都是有概率的,而越大的事情成功的可能越小,沒有完成之前,一個很微小的地方都有可能導致失敗,他能夠承擔起這次對戰失敗的代價,但他沒辦法容忍這樣的失敗
結果已經夠讓漢武帝糟心的了,更讓他心梗的還是最后傳回來的戰報復盤,這么機密的計劃,最后連一個雁門尉史都能知道,甚至誘敵的時候,也沒有誘敵的百姓、士兵,計劃執行層面漏成篩子的結果,就差沒讓漢武帝高喊,周亞夫你快活過來,朕要被這些人活活氣死了
治軍嚴格的周亞夫是沒辦法從棺材板中爬起來的,這場失敗的計謀也需要有人擔責,而失利原本應該是漢武帝、韓安國、王恢等人共同承擔,最后也不至于鬧到死人的地步,可惜,王恢沒有勇于作戰已經讓人漢武帝壓著火了,他在獄中還托人在外奔走,向田蚡送金請對方為自己求情。
這簡直是踩到了漢武帝的死穴。
竇嬰這個外戚隨著竇太后的死亡,威脅程度已經大不如前,頂多靠著推崇黃老來獲得朝中大臣的支撐,而新上位的田蚡則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在擔任丞相后,他大肆收取賄賂,任命自己的官員,有的人能從平民直接當上二千石的高官,嚴重到漢武帝質問他,你的官員任命完了沒有朕還有幾個官員可以任命的地步。
王恢沒找此人求情前還好,求情之后
趕緊去死
不過,王恢死了,這場計謀的政治影響還需要繼續處理,好在有王恢祭天,此事明面上便沒生出太大的影響,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逐漸開始被人忘記如果沒有雨災和黃河決堤的話。
這里就得提元光元年的征賢令,和這在這次征賢中出彩的董仲舒了。
后世中,漢武帝的征賢令常常淪為背景板,對董仲舒更加了解的,也只是他提出的三綱五常與天人感應,而對于漢武帝本身來說,這件事情極為重要,因為他想要的并不是某些具體的政策,而是更加宏觀的國家發展戰略,甚至包括國家的興衰始亡經驗總結、論述。
面對這樣的問題,董仲舒也給出了極好的答案,比如對漢武帝極為有利的新王改制改革、大一統的理論,以及太學、舉賢良的具體舉措,這些東西對國家來說是極為有利的,但對于舊權貴官吏等人來說,那就是刀子要架脖子上了。
畢竟董仲舒在和漢武帝問政時,希望皇帝約束貴族,限制豪強占田,節制土地兼并,建立太學選取民間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