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天災過后,往往會緊隨人禍。
縣內有人趁機兼并土地,致使流民四起,而它縣受災情況更嚴重的百姓為了活命,開始不斷向外界逃離,萬倉縣便是必經之地,兩波人匯集之后,那些普通的農家就遭了殃,不少人家直接被洗劫一空,運氣不好的當場喪命,運氣好活下來的,也不過是淪為流民。
在生存壓力下,不少農人只能暫時拋棄自家田地,帶著糧食跑到附近的大戶莊園中尋求庇護。
漢代流民等同于野人,捉住直接就會充做奴隸,本地淪為盜匪的農人不愿意離開,而逃離到萬倉縣的流民就算是想走,手頭得有供他離開的糧食才行,在需求下,這些人逐漸開始抱團,從普通的富農人搶劫到普通大戶頭上。
面對這樣的壓力,大莊園主不管出于什么樣的目的,都需要收攏人手來保衛自己,只不過,他們的反應又倒逼迫盜匪進一步抱團,其中有一支逐漸發展成人數能有上千人的匪團。
匪團無力組織生產,只能不斷劫掠,柿子要挑軟的捏,在糧食儲備不足的壓力下,他們瞄上了烏家的莊園。
“匪徒匪徒來了”
“快來人防備啊”
“讓孩子全躲進庳城里去”
尖銳破音的叫聲帶著極大的惶恐,有人點燃了烽火,還有人敲起了銅鑼,聽到示警,田間勞作的成年男女紛紛拿起來長槊鋤頭等武器向糧倉處沖,老人則拼了命的將孩子趕進庳城。
這是簡易的城池,整座庳城長約二十五,寬二十米,四周有著長達米的高墻,還挖了寬一米半,長約兩米的深溝,使得墻壁的高度達到了五米,難以攀爬,墻內四角搭建了瞭望樓臺,內部房屋毗聯,建筑相同,分不清到底哪間才是糧倉,若是敵人攻破城門,仍可以繼續展開巷戰,是防御力很高的戰斗堡壘。
這樣的堡壘,在未來還會繼續發展,從東漢往后數百年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那時,它有著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塢堡。
庳城主人的烏注不知道未來發展如何,不過這座堅固的小城給了他極大的自信心,在那些依附于烏家田傭驚慌失措的時候,烏注則是拿起來自己的長劍,步態沉穩的往外走去,準備指揮著他們如何應對。
只要關上城門,讓田傭上墻頭守著,有充足糧產庳城能夠堅守數月,什么都沒有的匪徒別想攻進來
可惜,烏注的從容沒有持續多久,弟弟何烏突然闖進來,極為慌張的喊道
“大哥不好了,城門到現在還沒有關上,那些匪徒已經沖到城門口了”
這一句話讓烏注頓時神色大變,他快步沖到還在喘氣的烏何面前
“你說什么城門沒有關上”
“是,是。”何烏跑的太急,至現在還在喘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