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有征伐匈奴,以報陛下恩情,為國效力之心,更應接下此職,好調兵遣將啊”
“就是若將軍都不收封賞,我等這點功勞,又有何顏面收這厚賞”
特使看著這些急促催著衛青的將士,笑瞇瞇的開口“大將軍您看,陛下授職乃眾望所歸也”
衛青無奈道
“某才能有限,此戰不過僥幸,若受此職,恐耽國家大事。”
他真覺著自己現在的能力還達不到大將軍水準。
至于這個水準,衛青參考的是當年的淮陰侯,他對著高祖增兵,竟能說出多多益善話來
這不是貶低,是極大的褒獎,同為帶過兵將軍,衛青再也清楚不過這種無限制增兵有多難,三萬士兵帶起來,比三萬頭羊還難以控制,而人一旦超出這個數額,那都不是難度的增加,是直接連控制的邏輯都變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軍行進的過程中,一個部隊最多人數就是三萬有些時候要更低,不然用長隊前行的時候,前后長度能蔓延幾十里,顧頭顧不了尾巴不說,沿途后勤也無法承擔這么大壓力,所以必須分兵前進。
這也是為什么漠南漠北十萬兵力都要分兵,沒有一同出發的根本原因。
那問題來了,以如今最快也只能靠四條腿傳遞消息的現狀,主將如何保證分兵之后,偏將能夠在指定的時間到達指定的地點
這可不是軍令下下去就行的事情,戰前必須要做下大量的準備,分軍行進走哪幾條路線總得研究清楚吧路上的困難,帶軍的人選,后勤以及一切準備都已就緒,最后開始走的時候,肯定也不是大將軍與其余軍隊直接失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必須保持一定的聯系,而沒有條件的話,那就得做好對方無法及時到達的打算了。
這還僅僅是其中一條的區別,其它更多,衛青還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與準備,只是,他想的是大將軍在戰場上的能力,劉徹想到的則是反正我漢國有此先例,韓信寸功未立都能被拜為大將軍,衛青這么大的戰功,又怎么沒有資格了
更何況,正因為大將軍戰時要求那么高,才要提前拜職,于軍
中選拔將才,調整邊郡騎兵備事宜,等過幾年征戰才好直接上手啊
大致能猜到陛下是什么打算的衛青覺著,他隔這么遠提拔,除了別的原因,肯定還有防止他拒絕的因素,就像現在,他只能對特使說這些話,而特使他哪里有資格能替陛下回絕旨意只會說好話讓他接下
“將軍不必自謙。”
果然,特使再次開口勸道“大將軍能為如何,我等都看在眼里,陛下以您統帥三軍,于軍于國于民皆有益處,萬望將軍收下。”
罷了。
事已至此,并無返還的余地,衛青也不在繼續推遲,他拜謝陛下,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接過印綬。
剎那間,周圍爆發起一陣高呼。
離得遠的百姓,其實是聽不到衛青與特使交談的,但特使衣衫華麗,又是贈予東西的動作,一看就是好事,自然要為之慶賀,而離得近的,明白這是拜封大將軍的圈內人,心情則更加激動起來。
一旁的公孫敖見此,只覺著與有榮焉,親衛臉上的笑容就沒有停下,現在臉都要笑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