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好了銀子,接下來就是商議繼續做繡活的事了,考慮到旁人肯定會有樣學樣,林三柱提議,這次買的布料和顏色,盡量不要和上回相同。
這也是林三柱目前唯一能想到的辦法了,布料和顏色上的不同,與旁人跟風的繡品,也算有了區別,想來做出的繡品,應該會好賣吧。
吳氏把一兩銀子遞給了周氏,道,“明日你們三妯娌就去鎮上,咱們快些把繡布繡線買回來,也好早點把繡活做出來。”
老林頭點頭,剛剛老三的意思他也聽明白了,所以,要想第二批繡活也能賣上好價錢,動作必須得快。
第二日,妯娌三人都頂著黑眼圈出了門,至于為何有黑眼圈,也實在好理解,就像林三柱說的,他們這算是窮人乍富,所以整晚翻著烙餅也正常。
到了鎮上后,三人就先去了金氏繡坊,而后把店里剩下的黑色繡線全部買了下來,說是全部,其實也沒有多少,畢竟上次她們就已經買了一大半了。
許是才過了兩日,加上賣的繡品又在書肆,所以金掌柜還不知道鎮上出了帶字的繡品,也所以,繡線還是依著先前的價格,十五文一捆。
且金掌柜還有些納悶,這幾位婦人做的到底是啥繡活,上回買去的這么多繡線難道都用光啦
“大嫂,三弟妹,咱們要不要去別的繡坊看看,趁著現下黑繡線還未漲價,咱們先去買些回來屯著。”才出了繡坊的門,劉氏就迫不及待的說道。
劉氏還想說的是,如果她們多買點,那么別人能買到的就少了,畢竟黑色繡線本就買的人少,想來各繡坊的存貨也不多。
如此的話,那些跟風的人一時買不到繡線,肯定會慢了進程。
周氏和馮氏也想到了這點,于是妯娌三人馬不停蹄,把另外三家繡坊走了個遍,只是這幾家繡坊的黑色繡線并不多,全部買下來,也抵不上一半金氏繡坊買來的量。
不過繡這批繡品倒是足夠了。
繡線買好后,三人又去了布莊,挑的繡布都是林三柱強調的不同料子,還有不同的顏色。
買好了這些,妯娌三人也沒繼續逛的心思,話說,她們還急著回去裁料子做繡活呢。
于是三人匆匆去了一趟點心鋪,買了給公婆吃的栗子糕和松子糖后,就坐上了回村的牛車。
之后裁料子,纏絲線,繼續做繡品,自不必提。
花了二十多天,林遠秋的大學手抄本終于抄完工了。
說來這抄寫速度也真夠慢的,只是有啥辦法呢,每日要上族學的他,也只能挑在下學之后,趁著天還沒黑前,抄上一小段兒。
加上繁體字,比劃又多,所以這一抄就是二十多天了。
讓娘親幫他把書裝訂好后,林遠秋就提筆在次頁上寫下了自己的大名,林遠秋三個字。
其實林遠秋一直有個疑惑,怎么幾個堂哥的名字都是一棵樹,像“楓”“松”“槐”“柏”,只有他的名字,是一個與樹毫無相關的“秋”字。
為了解惑,林遠秋還特地問了便宜爹。
可一向與兒子無話不談的林三柱,只告訴他這名字是族長起的后,其他的就沒多說了。
所以林遠秋不知道的是,當時族長給原身起的是一個“槡”字,全名林遠槡。
之所以現在沒叫這個名字,還是因為林三柱越琢磨越不喜歡的緣故,所以走到半道上,就又跑回去讓族長幫著改了。
而把“槡”字改成“秋”,是林三柱自己提的議,自家兒子在秋月里出生,所以用“秋”字正合適。
至于為何不喜歡這個“槡”字,林三柱對誰都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