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子把娃兒們分開兩批授學,先是林遠秋他們的四書,等講學小半個時辰之后,接下來就輪換到了九名新生,由王夫子領著跟讀三字經。
而林遠秋他們十五人,則開始習字。
離著族學不遠,有好幾棵大樟樹種著,這會兒樟樹葉在秋風的吹拂下,發出沙沙的聲響,如同給此刻念著書的孩童們,打著拍子。
林遠秋從書袋里拿了毛邊紙出來,這是他特地讓爹幫他買來練字的,比起宣紙,毛邊紙要便宜許多。
此外,毛邊紙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澀行效果好,且紙質溫潤寫起來也順手,不會洇墨,這也是林遠秋前世練習書法時的首選用紙,特別是寫篆書,老辣的筆法,再配上質樸的紙張,拙味就出來了。
打開毛邊紙,鋪在課桌上,而后再拿出小陶碗和裝墨汁的瓷瓶,雖已有了硯臺,可林遠秋還是喜歡帶著磨好的墨汁,省得又是硯臺又是墨條,還有水,裝在書袋里實在不方便。
如今磨墨的事,都是林遠秋親力親為,每晚睡覺之前,他會先磨上兩硯臺的墨汁,等倒進瓷瓶裝好后,才上炕睡覺。
倒出一小半的墨汁在陶碗里后,林遠秋拿出毛筆,沾墨調鋒,而后運筆于紙上。
許是年紀還小,使出的筆力還不夠,在王夫子眼里覺得林遠秋寫的不錯的字,在林遠秋自己看來,還有些稚嫩,其實兩者之間并沒有沖突,王夫子說好,那是對一個六歲孩童而言,而林遠秋,心理年紀已過而立,再對比前世自己的書法,自然有些看不上眼了。
只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有些東西必須得經過時間的積淀,唯一可能的捷徑,怕只有多寫多練多花時間了。
而現下,林遠秋覺得,自己能將字寫得工整清楚,就是好的。
如今他們已學到了論語的顏淵篇,說起來進程也算蠻快的了。
林遠秋也算摸到了王夫子的教學步驟,應該是先帶著大家把四書全部簡略的瀏覽一遍,而后再一篇篇深入講解。
林遠秋特地準備了一本課堂筆記,為的就是記下文章中詞句的釋義。
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下課堂筆記之后,自己在家研讀起來,就方便了許多。
等抽了空,林遠秋準備好好理一理前世好的學習方法,都說好的學習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完全可以把好的方法用到學習中來。
翻到論語顏淵篇,仔細把文章看過一遍后,林遠秋就蘸墨提筆,一字一句寫了起來。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書寫時,林遠秋特意沒再去看書,他想試著能不能把整篇文章默寫下來。
只可惜有些繁體字自己還是缺少了熟悉,沒等一張毛邊紙寫完,林遠秋就被“賓”字給卡住了。
前世他寫書法時,雖用的也是繁體,可這個“賓”字在詩詞中的出現率實在太低,所以這會兒有些記不起來,
林遠秋仔細回想了一遍,他記得“賓”字的中間位置好像是個“少”來著,對,應該就是少了一點的“少”字,然后少字的下面,是個繁體的“貝”字。
按著記憶,林遠秋終于把字給寫了出來,而后照著書本對了一遍,嗯,自己沒有寫錯。
到了十月,柿子熟了,小高山的村民又開始日日忙于摘柿子,賣柿子。
林大柱和林二柱也隔三差五挑著柿子去鎮上販賣。
之所以會隔三差五的去,實在是因為家里的新鮮柿子本就不多,若是天天都去的話,不出三天,肯定就全賣光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