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才睡了一會兒,林遠秋就聽到了銅鑼聲,這是提醒眾考生要開始發第一場考試的試卷了。
秋闈一共分為三場,每場三天時間,眾考生須得在貢院里帶上九天,加上八月正是最炎熱的時候,可以說,科舉考試中,最艱難的一關就是考鄉試了。
等林遠秋把隔板放回原位,發卷官兩人一組,挑著擔子就過來了。
兩只竹筐里,一邊是一摞摞碼放整齊的卷子,另一只筐里是整疊的草稿紙。隨著擔子的移動,發卷官挨個給每位考生把卷子和草稿紙遞了過來。
接過之后,林遠秋并沒急著把卷子打開,而是先從考籃里把一應物什拿了出來,然后往硯臺加水磨墨。
這是考前必做事宜,如此可避免考卷上被沾上墨汁。
等磨好了墨,把硯臺挪到右上角的位置,林遠秋才拿起卷筒小心解開。
很快,第一道經義題就映入了他眼簾。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
林遠秋立馬想起這是禮記中的樂記篇,本篇用五音擬喻了音樂與政治的關系,且把“宮”音比作“君“,把“商”音比作“臣”,把“角”音比作“民”,把“徵”音比作“事”,把“羽”音比作“物”。
想來,這題接下來想問的,肯定是那句“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為何意吧
像這種闡明義理的題目對林遠秋來說,并不難,只要記住了釋義,就能解出其義。而每次夫子講到這些內容時,林遠秋都會用筆墨記錄下來,再加以熟記,所以對經義題,他是不懼的。
心里想著答題的思路,手里翻試卷的動作并未停,林遠秋把試卷從頭到尾數了一遍,一共有二十四張。三天時間,相當于每天八張試卷,且第三天酉時就得交卷,可見在時間上還是比較緊的,所以得規劃好了才行。
林遠秋在心里給自己定了每天的答題量,那就是必須完成八張以上,否則等到了第三天,就會有些忙亂了。
想到這里,林遠秋也沒耽擱,很快把所有試題都瀏覽了一遍。最后發現,像填空題一類的帖經和墨義沒有了。這場考試除了六道經義題,剩下的就是詩賦和律法,以及三道算術題,算是中規中矩了。
心里有數之后,林遠秋點出九張試卷,把剩下的小心放到考籃里,而后拿過草稿紙,準備答題。
不過在此之前,還得在卷頭的位置先填上自己的姓名、籍貫,以及年齡。
等交卷時,收卷官會把這處用紙封上,再在騎縫處按上指印。如此,在出成績之前,不論是謄抄朱卷之人,還是考官們,都不會知道答卷人的姓名籍貫。
填好了籍貫信息,林遠秋便開始在草稿紙上正式答起題來。
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其釋意為有序協調,才能奏出和諧之樂。知曉釋意后,接下來便是闡明義理了。
雖林遠秋已剖析出義理的脈絡,可他知道,越看似簡單的答題,越要仔細對待。再則,此次青陽郡鄉試,赴考學子足有兩千之巨,若想自己的義理能在一眾考生中脫穎而出,須得思路新穎,要寫出新意才行。
想到這里,林遠秋就用起了最簡單最笨的法子,先提筆把一條條端緒列到了草稿紙上,這樣更方便自己理出新的答題思路來。
等做完三張答卷,已差不多到了午時,該是吃中飯的時候了,林遠秋把試卷收到了考籃里。而后拿出煤油爐,點上,再從竹筒里倒出水到小鐵鍋里,接著小心把鐵鍋架到了煤油爐上。
天熱,水很快就燒開了。
林遠秋把他奶做的炒米拿了出來,往鍋里抓了兩把后,再放了幾塊兔肉干進去。
原本這米就是炒熟了的,下到鍋里后,很快就顆顆飽滿了起來,林遠秋拿著小木勺攪拌,再往鍋里加了點水,等翻滾開后,就可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