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已探好了路,這會兒再到城西時,就不必大街小巷的轉了。
過了華錦街,再穿過兩條胡同,林遠秋很快就到了秦府大門前。
和一路走來看到的其他府宅一樣,秦府也有兩扇透著古韻的朱紅色大門,而門頭上端,則掛著一塊原木色的匾額,匾額上用厚實的隸書寫了“秦府”兩個字。
與別家府宅的燙金大字不同,秦家用的則是墨汁,看著樸實無華,格外讓人舒服。
離著大門七、八米遠的位置,有一單扇小門,這里應該就是府里人平時出入的地方。
今日林遠秋并未背書箱,幾篇策文被他包到了包袱里,這會兒正提在手上。
在準備敲門之前,林遠秋的手習慣性的又隔著包袱皮摸了摸里頭的策文。
這個動作在過來秦府的路上,林遠秋不知做過了多少次,可哪一次都沒此刻的觸感強烈。
這會不會太厚了些
林遠秋突然覺得,若自己就這樣厚厚一疊捧進秦府,秦大人說不得會把厚臉皮的他直接趕出府來。
畢竟有誰一口氣給人送十幾篇文章讓指點的。
所以,為了保險起見,最后林遠秋走到圍墻邊上,蹲下身子后就把包袱放到膝蓋上打開,接著從中數出刑賞忠孝之謹論和論積貯疏這兩篇,而后把剩下的文章全都抿齊,隨后整整齊齊放進了衣襟里。
好在今日他穿的是交領長袍,加之衣身寬大,這么一大疊紙塞進去,只除了胸口處微微突出來一些,其他倒沒見有不妥的地方。
不過,為了避免掉落下來,最后林遠秋又緊了緊腰帶。
顯然,秦大人已與門房交代過了,所以等林遠秋敲開門并報上自己的姓名后,那門房很快喊來一位約摸十二、三歲的小廝,而后直接讓他領人往院子里頭去。
看著前頭帶路的小廝,原本擔心會被拒之門外的林遠秋,松了一口氣的同時又有些后悔了起來,至于后悔啥,那還用說嗎,自然是后悔塞太多文章到衣襟里了。
林遠秋覺得,從秦大人特地知會仆人的做法當中,可見對方是把他要過去請教的事記在心上的,所以,再多上一、兩篇文章應該問題不大吧
可惜這會兒自己再往外拿實在太不方便,別到時散落一地,讓風吹著滿世界的追。
所以,還是忍一忍等下次好了。
轉過影壁便是一條回廊,從其長度就可看出秦府應該不小。
不過林遠秋并沒東張西望,“客不觀宅”的規矩他還是懂的。
小半盞茶功夫,林遠秋就跟著小廝來到了一個院子里,顯然這就是秦大人書房所處的位置了。
林遠秋看到,院子里有好幾株海棠樹種著,時下正是海棠花盛開的季節,一朵朵桃粉色的花苞駐立在枝頭,再配上假山石旁修剪的疏密有度的菖蒲,整個庭院顯得格外古樸和靜謐。
小廝先進書房通報,而后林遠秋就聽到一聲中氣十足的嗓音,“快些進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