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這是今日圣上想聽的經史內容是吧
林遠秋也沒時間去吐槽這種“點菜式”的講經,要是點到自己不會的內容該咋辦。
這會兒的他,已開始速度飛快的在腦海里搜索著有關此句的文章,待想起出自鶚冠子的文后,再用最短的時間理了一遍,而后結合此句的釋義,便進講了起來
“中流一葫,千金爭挈,寧為鉛刀”
許是看了太多奏折的緣故,此時景康帝正閉目輕靠于御座之上,不過右手手指卻輕點御案,一下一下,好似打著拍子。
林遠秋的進講還在繼續,“毋為楮葉,錯節盤根,利器斯別,識時務者”
打拍子的手指停下,景康帝問,“一價賤之葫,卻千金爭挈,林修撰可解其意”
這是進講經史時的正常環節,圣上若有不解之處,進講者須得作出解答。
林遠秋躬身,“謂物之價賤只因其無所用處,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葫蘆雖不能食,其價也甚賤,可若船在江中心側了水,那葫蘆便可濟人渡水,有給予生路之功,自然千金爭挈也。是以,微臣以為,平賤之物雖看似平庸,可也有千金難目的時候。”
景康帝點頭,“林修撰所言極是,賤生于無所用,可危難時卻供人生路,實值一葫千金。”
隨即,他又問道,“林修撰家中兄弟幾人”
正說著文章呢,卻又問到了個人問題上,好在林遠秋已適應了圣上的跳躍問話。
“稟圣上,微臣父母只微臣一子。”
只一子
這倒是有些出乎景康帝的意料了,時下農人講究多子多福,只有一子的人家,除了那些子嗣不豐的,倒是不常見。
景康帝笑道,“好兒子不用多,想來林修撰父母心中,定是極為快心遂意的。”
不過,此話一說出口,景康帝似想到了什么,突然面色不虞了起來。
林遠秋覺得,若讓自己過著日日與圣上進講經史的日子,那么一天三頓飯是絕對不夠吃的,因為實在太費腦子,你看,方才還挺輕松的講經氣氛,這會兒自己又得揣摩上了。
林遠秋腦子轉得飛快,再結合剛才那句“好兒子不用多”的話,馬上明白,圣上怕是想到自己那幾個不省心的皇子了。
就在前幾日,林遠秋還聽到大皇子與二皇子因著互別苗頭,而被圣上訓斥的事呢。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何況這還是帝王家。
不過,林遠秋也知道,這世上哪有真正嫌棄自己孩子的父母呢,所以,別看圣上罵了大皇子和二皇子,可在他心里,自己的幾個兒子,都是別家兒子不能及的,都好著呢。
想明白后,林遠秋并沒理所當然認同下那句“好兒子不用多”的話,“稟圣上,微臣父親常說,好兒子不怕多,可惜他只得微臣一子。”
這話林三柱確實說過,所以,自己也算是實話實說了吧。
好兒子不怕多
景康帝一聽,笑著捋了捋胡須,心道,自然是這個理了,這世間有誰會嫌棄自己兒子太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