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景康帝有成年及未成年皇子共一十二人,想來在下一任未問鼎之前,朝堂一時安穩不了。
最后,堅持己見、爭吵不休的朝臣們,又被景康帝轟出了金鑾殿。
林遠秋并未像其他同僚一般,時刻盯著此事,他手上大景紀傳的第四冊,已經到了仔細謄抄的階段,哪有空閑去關注這些。
只是到了第二日的中午,姜公公又過來傳召他進宮了。林遠秋沒多耽擱,小心把謄抄了一小半的記文收到了抽屜,然后就跟著姜公公往皇宮而去。
臘月中旬的天,已是冷的厲害。特別騎在馬背上的時候,迎面刮來的寒風如同冰刀子一般,讓林遠秋忍不住攏緊了衣領和袖口。還有自己的手,林遠秋看了看凍得發紅的手背,他準備今晚回家后,就畫了樣式,好讓鈺柔給他做一雙棉手套出來。
說來也是好笑,自考中進士不用再日日捧書研讀后,每年差不多都會生凍瘡的林遠秋,已連著兩個冬天沒有再犯了。哪怕這幾日騎馬上下值時手凍的通紅,也是無事。
如此看來,十年寒窗果真是帶著“寒”啊。
一車一騎很快到了宮門口,林遠秋依舊快速牽了“紅豆”去停馬場那邊拴著,再由守門兵衛拿了吸鐵石給他全身吸上一遍,才被放行進了宮。
林遠秋發現,這次的吸鐵石要大了許多,不過只稍微一想,他便明白了原由。冬日大家衣服都厚,若不換成大塊些的吸鐵石,根本起不了查搜刃器的作用。
其實查搜這些,直接上手肯定比用吸鐵石來的方便,想來沒這么做還是出于人性化的考慮吧,畢竟用吸鐵石并不存在觸碰,讓人不會有失了尊嚴之感,而直接上手,就跟對待犯人無異了。
自聽了林修撰進講的神宗軼事后,景康帝便對這類經史生了興趣,是以,今日的進講內容依舊是“遠猶”來著。
而林遠秋,那日回去之后也是做了準備的,為得就是防止圣上想再聽此類經史。
所以有了籌備的他,很快講了漢魏時期,胡人雜居成患亂的事。
漢魏以來,凡有匈奴、鮮卑等部族的人前來投降時,朝廷大多會把他們安置在塞內各郡居住。期間就有御史指出了此做法的不妥,提議應把人集中安置到邊疆去,以防這些胡人成為民間的憂患,還可以避免四方夷人的出入,無奈,當時的帝王并沒聽取御史的意見,最終導致了“五胡亂華”的發生。
景康帝聽得認真,沉思的雙目中帶著敏銳,雖頭發已是花白,可帝王的威嚴卻不減半分。
這副模樣看在林遠秋眼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圣上心中的立儲之策,該是萬全的吧。
今年已是林家來京城的第二個年頭,經過了去年的冬日,吳氏就有了認知,那就是京城的臘月,絕對要比在小高山村冷上太多。
所以,早在十月初的時候,吳氏就讓林大柱和林二柱買了好些木炭回來,并和其他大戶人家一樣的做法,依照每房的人數,把木炭分發了下去。
雖叮囑了不可浪費,可吳氏認為,既然已發放到了各房手上,那么節約也好,浪費也罷,都是每房自己的事了。
不過,觀瀾堂所用的木炭,吳氏從未小氣過。
每日到了辰時,吳氏就會讓崔媽去把那里的兩個炭盆燃上。
觀瀾堂正是家中娃兒們讀書習字的地方,林遠秋不但給起了名字,那門上的牌匾還是他親自動手寫的,用的正是渾厚圓潤的隸書。
每日巳時到未時這段時間,除去中間吃飯,其他時候,孩子們都會在觀瀾堂里讀書和寫字。
擔心墨宣幾個會因為天冷手僵,而把字寫的歪七扭八的,所以吳氏每日都會安排人在觀瀾堂擺上兩個炭盆。
國子監的年假已經開始,加之王文昌一直都住在府里,是以這段時日,家里孩子們的學業,都由兩個姑父在教導著。
等過了年,王文昌就要回周善縣去,明年正是大比之年,他是肯定要回去參加鄉試的。
說實話,跟著舅兄的這些時日,王文昌可以肯定,自己的學識比起以往,要精進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