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三十年的手藝,那得好好嘗一嘗了。”
其實他走遍祖國山水,吃過的好東西不計其數,只要往舌尖上一放,就能嘗出東西好不好。”
豆腐花放進嘴里,周航馬上眼前一亮,來不及說話,趕緊豎起大拇指。
“不錯不錯,不愧是正宗的裴氏豆花,據說裴氏豆花從清朝起就十分有名氣了,果然不錯。對了,您貴姓劉是吧您姓劉,怎么正宗裴氏豆花的招牌在您手里呢”
裴氏豆花的傳人也應該是裴氏子孫才對。
劉順“我師父傳給我的,他老人家能看的起我,是我的榮幸。”
那意思不是不傳裴氏子孫,是因為他們無能。
這種情況只有子孫無能,才會傳給旁人。
周航點點頭,然后把那一碗豆花吃完了。
劉順家的豆花沒過兩天上了電視,知名度一下子上來了,正宗裴氏豆花成了熱議話題。
年代久遠,人們已經不去管裴氏豆花出自哪里了,只會議論劉順的手藝好。
其實這個記者是劉順的兒子故意從電視臺找來的。
正巧電視臺要拍一個民風訪談類的節目,劉順的兒子劉國坤自薦自己的豆花,專門給電視臺寫了好幾封信。
老百姓不知道正宗不正宗,他們就知道上了電視的,就是好東西,那劉家的豆花想不火都難。
但是記者剛從劉家鋪子出來,就聽見有人議論,“你們想吃正宗豆花就去裴家豆花鋪子呀那兒的豆花才正宗。”
記者“這不就是裴家豆花鋪子嗎你看看招牌。”
眾人“我們不看招牌,這不是裴家豆花鋪子,裴家豆花鋪子在這條街斜對面,人家才是正宗的呢,招牌叫貓耳豆花。
記者帶著周航半信半疑的一路找過來了。
裴彥家的豆花鋪子里座無虛席,連一個空位子都沒有。
記者
這么火爆嗎不能吧、這邊正宗裴氏豆花,那邊還要厲害,怎么這么多人
周航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嘗一嘗貓耳豆花了。
周圍吃飯的顧客,看著記者帶著攝像師進了鋪子,一個個都都不由得多看好幾眼。
這年月很少看見記者和攝像師。
人們雖然好奇,但是誰也沒有給他們讓位置。
越是心急越沒有位置,周航越是好奇。
等了好一會兒才有了空位,周航要了一碗豆花,然后又要了店里的醬豬蹄,他看見豬蹄子格外有食欲。
周航這個人游遍大江南北,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他這張嘴最挑剔,也最靈敏,好吃的東西和不好吃的格外分得清,他一進門就被豆花給吸引了,雖然只是一碗平平無奇的豆花,但是那股香味兒拂過他的味蕾,他忍不住就像嘗嘗啥味道。
聞著香,吃著是不是也能如此香甜
隨行的李記者,也有同感,雖然他們剛剛到過正宗裴氏豆花的鋪子,但是總覺得這里更有煙火氣,豆花味兒也與眾不同。
一共點了三碗豆花,李記者也給隨行的攝像也要了一碗。
店里的食客,吃完之后,也沒有馬上離開,而是時不時地向這邊看一眼,就像動物園看猴一樣。
這年月記者這個職業太過稀缺,人們幾乎沒有見過生活中的記者啥樣,誰不想多看兩眼。
熱乎乎的豆花上了桌。
李記者沒有動而是靜靜地看著周航的動作,周航自稱吃遍天下美食,他的評價幾乎決定了這個菜品的優劣。
這時候有人急匆匆過來告訴裴彥這件新鮮事兒。
“裴老板,你快看看去吧,咱們鋪子里來了三個怪人,有兩個怪人端著你的豆花聞個不停,還有一家伙扛著古怪的機器,不知道他們是干什么的。”
平頭老百姓不認識這些人很正常。
裴彥早就看見了,假裝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