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雁行對搗奶工具進行了數次改良,如今已經基本定型
搗黃油的是借鑒了西北人民的傳統工具,一根長柄木棍下端卡入圓形“木盤”,充分攪動后牛奶就會水油分離,變成黃色固體和清淺的白色水狀物。
而那黃色固體控干,徹底凝固后就是黃油。
至于打發蛋清和奶油的工具,直接參考了后世打蛋器。
師雁行找了城中的老匠人,如此這般說了一回,還真就做出來了
利用榫卯和齒輪結構,像原始的電影放映機一樣,人在側面手搖,就可以調動木質齒輪,進而帶動那只用破開的竹片綁成的籠狀打蛋器。
人的身體結構決定了手臂側面上下擺動比平面擺動更省力更輕便,有了這款打發器,效率嗖嗖的。
第一次親眼看著水狀蛋清在自己手中逐漸變成白色固體時,胡三娘子驚得目瞪口呆。
這是什么戲法
而等她看著師雁行用這些“蛋清”第一次成功烤出蛋糕底胚時,竟有些見怪不怪了。
嗨,小掌柜嘛,她干啥不成
就算有朝一日突然從烤爐里掏出來一頭牛,她都會本能思考下回該喂多少草
沒有現代化烤箱沒關系,砌土爐。
沒有烤盤沒關系,去街上瓷器行搜羅大淺盤
原始烤爐無法智能設定溫度,而偏偏烤蛋撻和蛋糕胚所需要的時長和溫度又不一樣,她不得不反復試驗,不斷記錄所需要的炭量和時間,收獲殘次品無數。
殘次品都被大家吃掉了,從原本的驚艷,到現在都有點麻木了。
不涂抹果醬和奶油的蛋糕胚它就是塊雞蛋糕嘛
再好吃也是雞蛋糕
當然,雞蛋糕賣得也不錯就是了。
直到三月初三,師雁行才終于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品
淺金色,手感干爽有回彈,內部細致蜂窩狀,沒糊,沒裂
完美
檢查完畢的師雁行狠狠松了口氣。
老實講,相較西餐,師雁行更擅長中餐,但她實在是個很要強很好學的人,一生宗旨就是“生命不息,學習不止”,遇到什么都愿意潛心去琢磨。
而她也真的做到了
直到上輩子去世前的一個月,她還在聘請家庭教師,試圖學會小提琴
連續小半個月,師雁行都在瘋狂折騰雞蛋糕,小店眾人都倍感好奇,卻又因為感受到她身上近乎實質化的壓力而不好開口。
直到今天她露了笑模樣,江茴才問出大家憋了許久的問題
“你要用這個做什么呢”
如果只是想賣雞蛋糕的話,前幾日那些有裂口的銷量也還不錯,頗受老年人歡迎。
而眼前這塊似乎除了更豐盈更漂亮一點,也沒什么差。
師雁行拿過胡三娘子打發好的奶油,抹到用漿糊粘成裱花袋模樣的油紙內,在前端剪了個口子,嘗試著擠出大祿朝第一朵奶油裱花。
“本月初七是鄭母的生日”
屆時五公縣內有名有姓的富商、鄉紳,甚至部分官員都會到場。
再也不會有比這個更好的宣傳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