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直視。
你還記得自己是位尊貴的舉人老爺嗎
話說回來,讀書人都這么清閑的么
師雁行真就這么問了,田頃也很干脆地回答了。
“還真是。”
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朝廷重視讀書,凡中秀才者,名下產業便不必再交稅,故而民間就有好些人故意將自己的產業掛到有功名者名下,逃避賦稅。
而到了舉人,不光免稅,每月還能白得二兩俸銀。
可以說只要沒有大開銷,舉人老爺們完全可以躺平,咸魚到死。
而且根據律法,舉人就已經具備做官的資格
,但因為競爭激烈,官職一般很低,位置也不好。
田頃出身商戶,本就受歧視,想以舉人之身謀取正經官職很難。
他家里也不缺這點,就不著急。
“我爹說了,家里八輩子沒一個走科舉的,我能考中舉人就是祖墳冒青煙,知足了”
把最后一點奶油刮到嘴里,田頃意猶未盡地看向師雁行,她手里還端著一塊,沒動。
師雁行“”
她試探著往那邊遞了遞,“吃”
“吃”田頃果斷接過,回答十分鏗鏘有力。
年初的會試田頃沒參加,因為之前裴遠山就說了,照他現在的水平,就算僥幸得中進士,名次肯定也特別靠后,日后更難出頭,不如再熬幾年。
考秀才時,試卷內容全來自于書本,基本只要悟性夠、記性佳,差不多就能過。
難就難在大部分人念不起書。
而到了鄉試,考試內容就開始涉及政務和朝堂,后面會試更幾乎完全脫離書本。
說白了,越到后面考的就越是做官需要的閱歷、心計、城府。
而這些都是田頃所欠缺的。
師雁行恍然大悟。
難怪這時候的人都喜歡游學、文會
你不走出去,根本見識不到外面的事,而不曉得時政,根本考不中進士
田頃以驚人的速度吃完第二塊蛋糕,擦擦嘴,“說起來,小師弟這上頭比我強,就是偶爾稍顯偏激了些。”
柴擒虎很早就隨父親外地赴任,幾乎是在兵營里長大的,對民間疾苦這方面,了解得比一干同門都深。
可恰恰就是因為太深,很多時候感同身受,就喜歡“能動手就不吵吵”。
柴父之所以同意裴遠山“棄武從文”的建議,也是想讓這小子殺殺性子。
自古窮文富武,武官起家的基本窮不到哪兒去,所以最后柴擒虎能不能皇榜登科,不重要。
能不能做大官,也不要緊。
性子穩住了,不惹事,平安到老就知足。
師雁行聽得眼發直。
你一個慶功宴上對同科大打出手的人,哪兒來的臉說別人偏激
還是說田頃在這門派里,真就算比較穩重的了
話說回來,先生他老人家是為什么遭貶來著
思及此處,師雁行忽然陷入了深深的憂慮。
拜了這師門我是不是高興得太早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