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茴掏出帕子給她擦臉,“那下回做新衣裳時,干脆給你繡個獅頭吧”
呵,在街上瘋了一天,又是汗又是土的,擦一把帕子都灰了。
回去趕緊洗洗。
魚陣笑嘻嘻點頭。
娘兒倆才進門,就有個姑娘迎上來說“太太,才剛巷子東頭的李媽媽來送端午禮,您和掌柜的都不在,我們沒敢做主收,她就說過會兒再來。”
說話的是買來的四個女孩子之一,叫三妹,今年八歲。
她雖不是最大的,但卻最有主意,腦子活,心思也沉穩,如今四人中隱隱以她為首。
師雁行曾私下里同江茴講,三妹頗有天分,值得好好培養。
“哦”江茴朝另外三個女孩子招招手,“來,拿去分了吃吧。”
又讓她們帶魚陣去洗手洗臉換衣裳,順口問三妹,“她說沒說什么事”
三妹搖頭,“問了,她沒說,可瞧著倒像藏著事兒似的。”
她來時瘦巴巴的,一張小臉兒皮包骨,如今吃得好睡得好,倒是略長了點肉,臉蛋圓圓,蠻俊俏。
江茴打量她幾眼,滿意點頭,“我知道了,你玩兒去吧。”
三妹哎了聲,轉身走了。
江茴卻在心里犯嘀咕,李媽媽找自己什么事兒
這座二進小院位于整條巷子中部偏西,搬來之后,她曾和師雁行挨著拜訪左右幾戶鄰居。
而李媽媽住在巷子東頭,中間隔了六七戶,并沒有什么往來。直到后面有一回江茴去那邊十字路口的水井打水,這才認識了。
李媽媽五十來歲年紀,男人去歲沒了,如今跟著長子一家過活,性格爽朗大方,又愛包攬事務,附近幾條街就沒她不認識的。
因初來乍到,江茴需要盡快熟悉周圍環境,且兩人俱都喪夫,多少有點共同語言,故而江茴最初對她頗有好感。
可熟絡之后就發現,李媽媽為人未免忒爽朗了些,經常說話沒個把門的,江茴有點受不住,去打水時就故意與她錯開時間。
粗粗一算,兩人差不多六七天沒見過了,這冷不丁登門,又會是什么事兒
正想著,突然有人敲門。
“師家的,你回來了么”
正是李媽媽。
師家的
再次聽到這個稱呼,江茴下意識皺眉,心里疙疙瘩瘩的。
其實以前在郭張村時,大家也都這么喊她,后來生了孩子,就變成“颯颯娘”。
之前不覺得有什么,可也不知怎的,如今她對這個稱呼忽然反感起來。
“來了”
江茴過去開門。
門才開了條縫,李媽媽一條腿就邁了進來,抬手塞過來一個熱乎乎的盤。
“過節了,我們也蒸了粽子,可想著你們家不缺這些,就拿了點艾子糕來,吃了清熱解暑的。”
綠褐色的糯米糕,挨挨擠擠堆了一盤子,丑巴巴的,安靜泛著艾草特有的淡淡苦澀。
要不是江茴趕緊退一步,這盤糕幾乎就要塞到她懷里了。
江茴其實是個外熱內冷的人,用師雁行的話說就是“需要距離感”,而李媽媽這種橫沖直撞的熱情最令人頭疼。
可人家也是一番好意,大過節的,倒不好推辭。
江茴接了,“多謝您記掛著,家里還有幾個粽子,若您不嫌棄,也嘗嘗我們包的。”
李媽媽跟著她往里走,聞言笑道“哪兒的話,你們家的東西多稀罕,我們都不舍得買呢”
兩人一路穿過院子,江茴見她竟還要跟著自己進廚房,就有點繃不住了。
“李媽媽,里頭亂,您在正屋稍坐,略吃杯茶。”
李媽媽才要說話,外頭三妹就拐了進來,熱情地拉著她往外走。
“媽媽,您坐。”
又揚聲喊人,“妞妞,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