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雁行從沒過過中元節,之前總覺得陰森森,卻不曾想大祿的經歷顛覆認知。
差不多剛進七月吧,城中各處就漸漸熱鬧起來,憑空多了好多小攤,專門販賣各色金銀箔紙,又有專門店鋪主打彩衣香燭,并各色車馬紙扎。
又賣摞得小山一般的花油餅、麻谷窠兒、雞冠花,都是時令物件。
戲園子里出了目連救母的新戲,有余錢的男女老少們都去看。
乍一看,熱鬧的氣氛跟其他慶典節日沒什么分別。
魚陣好奇,師雁行就買了三張票,娘兒仨一起去看了今生第一出戲。
并不是后世熟悉的京劇或昆曲,嚴格說來叫雜劇,形式更為活潑。
一開始師雁行還不大習慣,可努力把自己沉浸進去之后,倒也還好。
江茴抽空低聲解說“這出戲最初出自外頭傳進來的佛說盂蘭盆經,說的是佛陀弟子目連在佛祖的指引下,在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節,借十萬僧眾讓母親吃飽,拯救亡母出地獄的故事。注1”
其實中元節是道教稱呼,源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佛教里面叫“盂蘭盆節”,其實都是同一天。
大祿朝的信仰相對自由,雖然道教占優勢,但也沒有刻意打壓佛教,下頭信眾們愛過哪個就過哪個。
不過絕大多數百姓都不清楚里頭的門道,往往祭祀手段相互摻雜,反正怎么習慣怎么來。
魚陣看不懂戲,只覺得上面嗚哩哇啦吵得慌,在戲園子里坐了沒一會兒就覺得頭疼,又不舍得離開娘和姐姐,只窩在座位上晃著腿兒啃點心。
見她憋得可憐,師雁行便三下兩下將戲票折成小船遞給她。
魚陣低低哇了聲,兩只小胖手捧著,雙眼閃閃發亮。
“這是什么啊”
師雁行“船。”
孩子還小,附近又沒有大河,她沒見過船
魚陣看了幾遍,愛不釋手,又繼續打破砂鍋問到底。
“什么是船”
師雁行已經開始痛苦了。
“呃,就是一種在水上走的工具,就像咱們坐的車一樣。”
魚陣仰起頭,擰巴著臉,用匱乏的想象力和有限的見識努力構造
水上的車
她腦瓜中第一個浮現出的就是自家騾子。
小姑娘想起來冬日自己泡澡時,那浴桶忒深,根本踩不到底,但凡江茴一個沒撈著,她就要咕嚕嚕沉底。
被水嗆到好痛的
魚陣一臉嫌棄,心想船可真不是好東西
“不要船了騾騾咕嚕嚕”
她小聲嘟囔。
話雖如此,可還是小心翼翼地用兩只手攏起一個空兒,把紙船護在里面。
嘻嘻,姐姐疊給魚陣的
師雁行看著她一張臉變來變去,十分好奇這小東西到底想了些什么。
看完了戲,師雁行又觀察市場,發現自己的預估有點錯誤。
相比吃素糕,在中元節大家更熱衷于焚香燒紙、祭祀祖先,完了之后順便放個河燈什么的。
這個年月,人們對祭祖的熱情和重視遠超現代人的想象。
總而言之,食品的市場份額不大,而且也沒有多少花樣,大家更傾向于保守的老款式。
據說理由是地府就流通這個,隨便變花樣人家不認,祖宗們收不到就要挨餓了。
師雁行“”
這理由也太敷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