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連忙低頭不說話了,他都娶妻生子了,哪兒還能讀書,倒是兒子還能指望指望。
顧佳年還以為到了家就能歇一歇,哪知道反倒是比在青城府更忙。
第二天一早,顧佳年便起身進了城。
考中了秀才,第一件事自然是拜謝恩施。
周夫子滿懷欣慰,殷殷叮囑了一番,才問起他以后的打算來。
聽他決定入縣學,松了口氣的同時又有些遺憾。
“縣學與府學比起來,自然是府學更好,不過孫大人重視教化,臨川縣縣學也還算不錯。”
顧佳年笑著解釋“若是去了府學,學生總惦記著家里不能專心,再者府學人情復雜,倒不如縣學省心。”
一聽這話,周夫子略作沉吟。
“也是。”
他不知想到什么,笑了笑說“既然你打定了主意,老夫也不再多說,不過還要趁熱打鐵,考下廩生來,對你也有好處。”
“學生自然是要去試一試的。”
周夫子自己就是廩生,自有許多經驗傳授。
顧佳年認真聽著,一一記下。
許多人以為考中了秀才就是廩生,廩生就能給人作保,卻一日廩生,終生都是廩生,其實不然。
他也是入學之后才知道,并非是考中了秀才便是廩生。
在院試之后,秀才們還需要再經過歲考,其中名列前茅的才能拿到廩生名額。
而且年年都需歲考,一年考不中,那廩生名額就會被剝奪。
廩生名額很了不得,整個縣學只二十人,州學三十人,府學也只有四十人,考中之后,每個月都能領取廩米。
一個月六斗米,省著一些,光靠著廩米就能養活一家人。
除此之外,臨川縣每年還會給廩生發放廩餼銀,共計四兩白銀。
不提廩生給人作保,和其他的零碎收入,光是廩米和廩餼銀,就足矣供給讀書。
所以秀才還真一定窮,也怪不得廩生要求比秀才更嚴格。
當然,這是廩生才有的待遇,若是沒考中,秀才本身不事生產,家中資產單薄,那確實是會過得艱難。
以上種種,顧佳年自然是要去試一試歲考的。
正好臨川縣的歲考就在年前,廩生每年一換,他還有一個月時間做準備。
拜訪過周夫子,又去衙門登記復核秀才文書,確定好縣學入學的日子,顧佳年還特意求見了孫知縣,道謝表忠心。
如此花費了兩日,顧家又忙碌起來。
顧延年與趙晚晴的婚事終于擺上行程,雖然一切都準備妥當了,兩家也距離不遠,但事到臨頭,顧家大大小小都被蔣氏差使的團團轉。
大婚這一日,顧佳年也得了差事。
坐在門口收禮金,寫賬本。
“呦,這不是秀才公嗎,今日是你寫禮金呢。”
顧佳年客客氣氣的叫了人,來人更是高興了“這字寫得可真好,怪不得能考中秀才。”
后頭的人也跟著說“當年顧家落戶,我瞧著便知道有出息,這才幾年,新房子蓋了,兒子成了秀才,如今又要娶媳婦了,喜事連連。”
顧喜年端著盤子出來一看,自家弟弟被人圍著熱鬧,笑容都僵了。
“各位叔叔嬸嬸,快進屋喝杯茶,吃點果子,不然我娘可要罵我們招待不周了。”
“瞧瞧,這閨女長得好,嘴也甜。”
有嬸子直接拉住顧喜年的手,左看右看十分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