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郎冷眼旁觀,前朝也好,大乾朝也好,最難解決的問題就兩個字“缺錢。”
前朝因為缺錢,太子蕭祐安想出一個妙招兒,發行紙幣。
然,用紙幣解決銅幣、白銀以及黃金的短缺,表面上看來確實是個解決錢荒的好辦法,實際上卻無法控制紙幣濫印,最后蕭祐安自食惡果。
大乾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訓,拒絕紙幣,轉而用巧立明目增加賦稅的辦法來增加朝廷財政收入,其實同樣不可取。
在土地兼并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百姓本就苦不堪言,再加賦稅,只能導致大量流民的產生,流民多了就要生事,一生事朝廷就要想辦法鎮壓,兵馬一動,嘩嘩流走的都是銀子,朝廷鎮壓的銀子哪來必然是增加賦稅,賦稅繼續增,流民繼續更加多,鎮壓更加狠,惡性循環。
周二郎又想起小魚寫給自己的那些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絕的東西,他不得不佩服后人的智慧和見解。
然,有用嗎
沒用,至少在當下的環境下難以實施。
小魚太理想化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亦只能解決一代人的問題。
不過小魚來自千年以后的真知灼見卻很有借鑒意義,讓他把大乾朝的問題理解的更加深刻。
他的田稅改革是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只不過要滿足兩個必要的先決條件
其一、他要掌握至高的權力,讓這一政策的實施從上到小沒有阻礙,直白說,聽話的加官進爵,反對的牢房領飯,誰敢不從自古至今,一項新政的施行總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其二、事緩則圓,他需要做一些事情為田稅改革做鋪墊,沖突是不能避免的,但可以控制其激烈程度。
永和帝聽著下面群臣吵成一片,下意識目光就轉向了周二郎,長期以來周二郎總能解決他的燃眉之急,不自覺永和帝就把周二郎當成了萬金油。
他從沒想過周二郎每一次舉重若輕的背后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周愛卿有何看法”永和帝朝著周二郎的方向開口。
周二郎穩步出列,躬身作答“啟奏陛下,朝廷財政吃緊,若要解決,非一日一時之功,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關于流民問題,朝廷當引起重視,臣建議以安撫疏散為主,不可沖突過甚,否則一旦一方流民造反,他地必然效仿,屆時天下大亂,后果不堪設想。”
永和帝微微點頭。
徐庚卻是目光略帶詫異,以他對周鳳青的理解,此人行事向來喜歡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似這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時候卻是少見。
轉念一想,卻也釋然,周鳳青是人不是神,不可能什么問題都能解決,力有不及也難免。
“朝臣欠諸位臣工的餉銀,戶部可有辦法湊兌出來”永和帝又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