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出來游歷,雖說目的是為了體察民情調研大周朝的農業現狀,可我心里還是存了些游山玩水順便還能品嘗各地美食的美妙想法。
穿越到這里以后,我的生活軌跡大概就是在周家莊那一兩年,后來是周府與翰墨書院的兩點一線。
再后來,十二歲那年父親登基稱帝,之后,我便扎根在皇宮里。
我與外界的接觸實際上極少,所能接觸到的也都是能有資格與我站到一起的人,非富即貴。
雖不至于說是“何不食肉糜。”可我其實與這個世界是脫節的,我不是融入了這個時代,我只是融入了我的生活圈子。
如今真真切切走入這人間煙火,
我才明白什么是最真實的人世間。
繁華的南江代表不了大周朝,依山傍水得天獨厚的周家莊亦代表不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來自千年以后的我,帶著系統的我,從今以后再也無法以圍觀者的心態做一條混日子的咸魚。
我想,我愿意。
周錦鈺原本的打算是想用至少一年的時間,把南北方幾個重要的產糧區都考察一遍。
只是兒子頭一次出遠門兒,周二郎怎么可能放心讓他出來半年之久。
給周錦鈺半年的時間都已經是二郎能放手的極限。
所以,周錦鈺這次考察的重點是離安京城比較近的北方中原地帶。
周二郎在周錦鈺的影響下,認識到貿易的重要性,因此積極擴建通商口岸,鼓勵海上貿易。
海上貿易這幾年的迅速發展又帶動了船舶業的發展,而船舶業的發達,讓大周朝的商隊能夠到達的地方也越來越遠。
終于在今年初,大周的商隊按照周錦鈺繪制的圖例,從外邦帶回來了第一批玉米種子。
而大周朝的北方地區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易于排水,且光照時間適中,比起南方濕潤多雨的氣候條件更加適合玉米種植,生長。
另外,北方地區晝夜溫差較大的特點也有利于玉米中淀粉和各種維生素的合成,產出的玉米營養價值會更高。
說起來,中原地帶的良田沃土幾百年來之所以得不到發展,一是因為自古中原乃是兵家必爭之地。
二是北方的外族經常入侵,連年戰亂的背景下,使得這里的百姓長期得不到休養生息,人口大量流失外遷,大片土地閑置荒廢。
所以,無論是父親派劉永年在禹北大搞向陽花種植重修絲綢之路,還是大伯與女王聯姻,以便為大周守好西北大門的同時促進民族間逐步融合,其目的都是讓長期處于戰亂的北方地區能夠穩定下來,真正實現長治久安,從而南北聯動,開創真正的大周盛世。
周錦鈺初步想要協助父親做的事情有兩件
第一、提高這個時代的整體農業水平。
第二、想辦法解決北方不能成為大周糧倉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黃河長年水患泛濫的問題。
“外公,咱們就在這家吃點東西吧。”周錦鈺指著路邊一處窩棚搭成的簡陋小吃攤道。
他們一行人四月份從安京城出發,如今已經是六月份,走走停停兩個多月,現在是來到了中原腹部地帶,也是黃河之濱,黃河水患多發之地。
蕭祐安本以為外孫所謂的游學其實就是不想在宮里被圈著,想出來玩兒找的借口,哪成想周錦鈺竟然來真的。
這兩個多月以來外孫真就走村串鄉的堅持了下來。
為了清楚的了解到大周朝老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況,被他爹養得如此嬌貴的外孫甚至親自跑到田間地頭,了解百姓們都種植什么,用什么工具耕種,如何施肥,如何灌溉,風調雨順的年景收成如何,遇上災荒之之年收成又如何。
他會把所聽到,所見到的都一一整理甚至是繪制下來,無比認真。
蕭祐安想不出歷史上有那位太子能如外孫這般實實在在為底層的百姓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