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談起戰后豫州的利益分配問題時,呂昭一臉興趣缺缺,像只沒睡醒的貓,連尾巴都懶得搖晃一下,渾身上下透著明晃晃的“敷衍”二字。
郭嘉為了緩和氣氛,隨意詢問一下棉花的相關事宜后,呂昭整個人都精神了,把寫滿字的紙放在他面前,對著他侃侃而談,內容條理清晰,一聽就知道在心中醞釀許久了。
他沒有打斷暢想美好未來、嘴角甚至不自覺地勾起微笑弧度的呂昭,只是定定地注視著她,恍然大悟。
怪不得荀彧會選擇留在這兒。
雖然呂昭打仗確實很猛且有一手,但比起掃清,席卷八荒,威加海內,她顯然以穩定局勢、緩慢經營為先,更樂意走占領一塊根據地后慢慢消化、將其從內而外徹底變為自己勢力的穩妥路線,并在消化過程中推行各種惠民政策造福百姓,讓他們過上樸素的好日子。
這與荀彧的目的不謀而合。
郭嘉很懷疑要不是袁術主動進攻,呂昭能在南陽安安穩穩地窩上好久,呂布在前面打仗,她就在后面啃哧吭哧地啃地盤,啃個幾年,劉表的荊州就都是她的了。
但文若似乎看錯了一件事,郭嘉想,君侯的確無意逐鹿天下,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總有一天她會對抗漢室,因為那是擋在她前進道路上的最后、最弱、同時也是最龐大的一座障礙。
她的理想純粹無一絲雜質,有私心的反而是文若。
真有意思啊。郭嘉的眼里流露出躍躍欲試的神情。
荀彧的理想不必問,荀攸還未做出最終的抉擇,賈詡是待遇安排到位一切都好說,徐庶任俠好義,為報救命之恩,只要呂昭不墮落成兇國害民、殘剝海內的第二個董卓,他是不會棄她而去的。
唯有郭嘉,他的態度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匡扶漢室”這四個字從來都沒被他放進過眼里,他只想找個對胃口的主公,事事都能跟上他的思路,與他配合默契,一個眼神就能互相明白對方的想法。
若真能有幸遇上這樣的明主,無論對方想做什么,哪怕去黃泉,他也愿意跟著走上一趟。
呂昭符不符合他的要求,他暫時還不能確定,但至少她很特別,與其他人都不一樣。
之前他只想看看呂昭能走到哪一步,現在他開始希望她能走得更遠一些。
“你發什么呆呢”不知何時,呂昭停止了解釋,微微瞇起眼睛打量著郭嘉,“我剛才說的話你一句都沒聽進去吧”
她并沒有因為下屬走神摸魚而感到不滿,反而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
“怎么會呢”郭嘉眨眨眼睛,鎮定自若地微笑,“我聽到了,棉花是不能吃的。”
換成別人,肯定會翻個白眼再吐槽一句廢話,呂昭卻聽懂了郭嘉的意思,露出贊同的神色,“是的,不能吃。”
從西漢晚期開始,小冰河時期降臨,整體氣候從溫暖潮濕向著寒冷干燥不斷轉變,糧食產量也跟著逐年遞減。曾經涼州、并州都是水草豐美的產糧大地,物產豐富,價格低廉,連帶著與周邊羌胡的貿易也十分發達,可如今這兩州的氣候甚至惡劣到了豆子的產量都很低的地步。
南方相對好一點,至少種植溫度是達標的。但頻發的自然災害可不分南北,水災、旱災、蝗災來一輪,再加點反季的冰雹,糟糕的一年很快就過去了,什么也沒能種下,什么也沒能收獲。
這種情況下,百姓們當然是想盡辦法多種一些糧食,希望能多一口飯吃。
棉花可以保暖,聽起來很美好,但他們會覺得,吃不飽飯,早就餓死了,沒機會熬到冬天等著凍死。
除非呂昭強制要求百姓們必須在她發的田地上耕種棉花,否則在溫飽都難以保證的前提下,不會有多
少人自愿種植經濟作物的。
即使百姓們迫于威勢,種了棉花,他們也會陷入“糧食不夠吃”的憂慮中,整天提心吊膽,時間長了,人心浮動,會有局勢不穩的隱患。
不能怪百姓們沒見識、想太多,整個社會環境就是如此的稀爛,不是戰爭就是天災,甚至二者齊頭并進,導致百姓們動不動就流離失所,被迫逃難,整不保夕的,誰能有安全感啊
“你是擔心糧食會不夠。”呂昭說。
郭嘉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