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商議后,二人討論出一套暫行的方案。
兩漢將教授文字學的初級學校稱為小學。由崔寔所撰寫的四民月令中提到“硯冰釋,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意思是說當硯臺中的水墨不再結冰時,就令小孩們進入小學識字。諸葛學堂就屬于小學的范疇,現階段的重點工作是掃盲,盡可能提高百姓們的識字率。
荀爽詢問幾句就明白了呂昭要做什么,他順著胡須思忖片刻,慢條斯理地提出了第一個建議,即掃盲班應當規定時限。
官辦小學的學生年齡范圍被限制在八到十四歲之間,十五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被稱為“成童”,該進入大學學習更高級別的五經。以此作為參考,同時考慮到呂昭所創辦的小學形式特殊,能直接覆蓋到治下所有符合條件的百姓,因此將總學年定為四年比較合適。
“認真學了四年,即使天賦再普通,至少也能做到基本的閱讀了。”荀爽平靜道,“結業之后舉辦考試,通過的可以升入大學深造,不合格的到此為止。”
作為十二歲時就通讀論語、春秋的天才,荀爽很難理解學渣們的痛苦,但他提出的時限要求還算合理,至少對這個時代的士人而言很合理。
考試聽到這個詞,呂昭的雙眼開始放出寒光,腦袋里瞬間冒出了一大串點子。
她上學時沒少被大大小小的考試折騰得死去活來,聽到考試就垂頭喪氣哀聲嘆氣,只恨日子過得太慢。但怎么說呢,反正現在她解脫了,不用考了,看別人考她毫無壓力。這種心態就好像大二的學生們喜歡在大一軍訓的時候,舉著冰棍,端著西瓜,打著傘,甚至直接在操場旁邊支上一架躺椅,對大一新生們展開強勢的圍觀。
看熱鬧不嫌事大。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要把別人的傘一起撕爛。
“只在結業的時候考試,我覺得不夠。”呂昭義正詞嚴地說,“多考試,可以令講師和學生自己都能及時掌握知識的學習進度,方便調整后續的教學安排,是一項有利于全體師生的優秀活動”
聽到這里,荀爽露出懷疑的表情,他覺得呂昭說得沒錯,但聽起來怪怪的。
呂昭恍若未絕,繼續道“所以應當定期舉辦考試。五個月一學期,每學期兩次大考,期中一次,期末一次,再加上三次常規月考,根據所有考試的成績綜合排名,將成績優異、學習速度較快的孩子們分到一起,學得比較慢的孩子們分到一起,因材施教,互不耽誤。”
荀爽細細思忖,確認其中不存在隱形的坑,遂點頭曰可。
“結業考試的等級分為甲乙丙丁四級,得到丙以上的學生直接進入大學,丙以下”呂昭猶豫了一會兒,才說,“第二年可以繼續考,能考過就上。”
考不過就接著考唄,現代高考也不限制年齡,只要符合條件都能報名。
至于教師的人選問題,荀爽建議呂昭可以先試著向治下發出征辟令,有一定才學但達不到做官標準的普通人其實挺多的,給他們發點俸祿,再畫點“做的好就有機會進入正式官僚系統”的大餅,多得是人愿意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機會,擠破頭前來應聘。
“先這樣吧。”荀爽拍板,“君侯日理萬機,無需為此等小事憂心勞神,交給老夫即可。”
“老夫再去跟元方他們商議一下,看看有沒有什么可以補充的。”
“麻煩您了。”呂昭笑瞇瞇地說,“那今晚我給你們建個會議室,您想要什么風格的”
原始社會,西周東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上下五千年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我建不出來的如果這都不能吸引到你,外國風格的也行總之您看著選
荀爽“”
“哎,做夢嘛,隨便想”呂昭十分大方地揮了揮手。
荀爽慢條斯理地說“不必如此費心,老夫想參觀一下您建的學堂。”
呂昭爽快道“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