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盡鉛華,返璞歸真。”他贊道,“尊夫人當真是風雅之人。”
“嗐。”段煨擺擺手,對茶的嫌棄明明白白寫在了臉上。
兩人又隨意聊了些京畿地區近日的趣聞,聊著聊著,忽聽下人來報,說收到了一份呂昭廣發的檄文。
“哦速度倒是挺快的。”段煨招招手,“子揚可看過了”
“光顧著趕路了,未曾得見。”劉曄坦然回答。
“那正好一起觀摩。”段煨抖開卷起的竹簡,鋪在案上。
逃出長安的楊修帶來了李傕郭汜挾持天子的消息,接了詔書的呂昭別管心里怎么想,表面上肯定是要行動起來,展現出積極營救皇帝的態度。
調兵遣將是一方面,文化陣地也絕對不能丟,必須得廣發檄文,將對手從上到下由內而外狠狠地批判,激怒敵人的同時還能有效提升己方士氣。
李傕能找到誰寫檄文沒人知道,準確來說,西涼人似乎沒這項傳統,一直都是被罵的份,從董卓時便是如此,讓他們作文章實在是太難了。
呂昭這邊的人選就多了去了,比如聲名遠揚的蔡邕、文采斐然的孔融、年少俊才王粲等,把誰請出來都能鎮得住場子。合適的人太多就容易觸發選擇困難癥,她一度十分猶豫,還將充滿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正在嘗試改良弩車的諸葛亮,盯得諸葛亮滿頭問號的同時渾身發毛。
最終在蔡邕和孔融來信的建議下,呂昭把這項工作委托給了王粲。
王粲不愧是蔡邕夸贊的天才少年,接到任務后,他背著手出門溜達,繞汝陽城轉了一圈,回來后在滿府同僚們殷切的注視下,抄起筆一氣呵成,直接搞定。
對如此勤奮能干的乙方,呂昭非常滿意,給王粲加了不少雞腿,還答應他下次見面,多聊聊這些年的經歷,幫助他積累第一手資料,更好地完善英雄記。
整篇檄文總結一下,就是先確定觀點,簡潔且清晰地論述該如何為人臣子,論述完畢,開始追溯叛逆分子們的出身,再一一羅列批判他們的罪狀,最后痛惜朝廷奸佞當道,呼吁有識之士站出來共同拯救國家,威脅李傕趕緊投降放了皇帝,否則大軍開過去指定沒他好果子吃。
值得一提的是,檄文幾乎把西涼系將領罵了個遍,連早已死去的董卓等人都被拖出來反復鞭尸,新死的胡軫也未能幸免,卻唯獨沒有提到段煨的名字。
這其實不難理解,比起其他燒殺搶掠壞事做盡的人,段煨一直勤修農事,安撫百姓,前段時間庇護了許多從李傕郭汜處逃跑的難民,還給朝廷送了不少糧草。放眼整個天下,比他更像大漢忠臣的軍閥沒幾個了。
即使段煨從未對呂昭表露過半分友好之意,就沖他從來不給漢廷找麻煩這一點,她也不會給他亂扣帽子。
但換個角度想,此舉未必是純然的示好。當李傕郭汜之流看到檄文,發現只有段煨沒被罵時,心里定然會犯嘀咕,疑心他們私下勾連。
“早聽聞王仲宣有異才,”段煨贊嘆道,“今日一觀,果然言辭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