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楊二青如此說,歐陽野不由沉思起來。
此番攻進夷陵府城,他帶了三千多人。
其中,單是土行旗己土堂、癸土堂下屬的20個分堂(四個分堂留守分壇),便有兩千多人。
之所以分堂人數如此多,卻是因為先前幾個月擴張太快,土行旗新編之人太多的緣故。
先前土行旗一個分堂不過三四十人,短短兩三月間擴充到一百多人,原本分堂下面簡單的小隊編制就不好使了,也容易混亂。
因此,土行旗編制更改可以說勢在必行。
事實上,在歐陽野看來,吞并排幫之后,水行旗按天干地支編制來也過于臃腫了些,同樣需要改。
原本他用天干地支編制,是想著今后乾幫可能要作為江湖勢力混上好幾年,才會正式走上爭霸天下的道路。
可如今乾幫都已經攻占府城,再死抱著之前的計劃不放,不隨著時勢變化去更改,就顯得迂腐了。
所以,楊二青將此事一提出來,歐陽野心中便是同意的。
他之所以陷入沉思,卻是在想該用什么樣的新編制。
首先浮現在歐陽野腦海中的便是前世軍隊的編制——從普通士兵到將軍、元帥,軍職、軍銜都是現成的一整套,是經過許多年衍變,后來被許多國家軍隊使用的,自然是相當好。
可是,一想到在這個武道昌盛的類古時代,用那些前世現代稱呼,歐陽野總感覺怪怪的。
他都感覺怪,正要搬出來使用,怕是下面的人會感覺更怪。
所以,想了想歐陽野還是放棄了使用前世現代軍隊編制,而是從他所了解的前世古代、現代乃至這個世界的歷代軍制中遴選一些名目,創造一套符合目前乾幫隊伍現狀,也能為日后留下足夠更改空間的新編制出來。
想到這里,歐陽野便對楊二青點頭道:“是該改一改了。這樣,等會兒你和劉生留下,我們商討下此事吧。”
“是!”
待散會之后,楊二青、劉生便留在六房議事廳中與歐陽野商議此事。
而這一談,便直談到晚上才有了個大概結果。
最終的決定是,土行旗、水行旗、木行旗并不取消,天干地支編制也留用,但要從水行旗、土行旗、木行旗抽調幫眾出來組建乾幫的軍隊。
水行旗抽調出來的幫眾,專門用來組建乾幫的水軍。
土行旗、木行旗抽調出來的幫眾,則用來組建乾幫的主力軍隊。
至于精簡后的水行旗、木行旗、土行旗,則依舊按原計劃發展和執行任務——通過吞并其他地方相關“行業”的江湖勢力,將乾幫的觸角延伸到那些地方。
而歐陽野私下的想法,則是將日后完整且精簡的五行旗,發展為乾幫的尖刀隊伍,甚至是專門針對不同地形的特種作戰隊伍。
譬如,水行旗發展成為水中特種作戰隊伍,木行旗發展為叢林、林地特種作戰隊伍,土行旗發展為平原特種作戰隊伍,金行旗發展為城市巷戰隊伍,火行旗則專精于火攻。
當然,這些現在僅僅是歐陽野的一些想法,距離實現還遠。
不過,乾幫軍隊的編制在由他做主、經過楊二青、劉生補充建議后,卻是已經弄出來了,并且是軍銜、軍職都已成套。
考慮到這個世界武者的影響力,乾幫軍制偏向于小編制,也即是日后將走精兵路線。所以,軍職、軍銜分級不多,都相對簡單。
而基層軍職為了方便普通士兵快速理解與接受,與大虞的軍職很相似。
基層軍制如下——
五人一伍,有伍長1名,兵卒4名。
二伍一什,有什長1名,伍長1名,兵卒8名。
其中,兵卒又分為:新兵、列兵、正兵。
一般情況下,新兵經過一定訓練,成為列兵,才會上戰場;列兵有了軍功,才能晉升為正兵。
并且規定,戰場之上,什長死,伍長替;什長、伍長皆死,軍齡最長之正兵替;正兵死絕,則軍齡最長之列兵替。
列兵若是也死絕了,這一什伍的人就等于全死了,無需多說。
中層軍制如下——
五什一屯,有屯長、屯副各1名。
屯長、屯副各自親領一什,故有什長3名,伍長5名,共50人。
三屯一曲,有曲長、曲副各1名。